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余震震源机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地质构造背景 | 第13-16页 |
|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特色和论文创新点 | 第18-20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 第2章 地震定位方法 | 第22-28页 |
| ·传统几何定位方法 | 第22-23页 |
| ·线性化定位方法 | 第23-26页 |
| ·非线性定位法 | 第26页 |
| ·其他定位方法 | 第26-27页 |
| ·定位误差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震源机制解法 | 第28-37页 |
| ·震源机制解及其研究意义 | 第28页 |
| ·震源机制解相关概念 | 第28-31页 |
| ·震源机制解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4章 芦山地震余震观测和预处理 | 第37-51页 |
| ·野外地震台站选址 | 第37-38页 |
| ·观测数据 | 第38-39页 |
| ·数据处理 | 第39-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5章 芦山地震余震定位 | 第51-60页 |
| ·定位方法 | 第51页 |
| ·波速模型 | 第51-52页 |
| ·定位误差分析 | 第52-53页 |
| ·定位结果 | 第53-57页 |
| ·定位结果讨论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6章 芦山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 | 第60-91页 |
| ·工作流程 | 第60页 |
| ·挑选余震事件 | 第60页 |
| ·波形正确性检查 | 第60-66页 |
| ·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检验 | 第66-69页 |
| ·求解震源机制 | 第69-83页 |
| ·芦山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 | 第83-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结论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