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冠心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相关因素分析及清胃行滞方的干预作用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6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16-17页
前言第17-19页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第19-56页
 1 现代医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新认识第19-28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定义第19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第19-20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炎症机制第20-22页
   ·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第22-23页
   ·幽门螺杆菌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第23-28页
 2 中医学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胸痹心痛)的认识第28-46页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胸痹心痛)病名概述第28-29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第29-33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心痛)的治法第33-40页
   ·从脾胃论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心痛)的文献综述第40-46页
 参考文献第46-56页
第二部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第56-74页
 1 资料与方法第56-59页
   ·诊断标准第56-58页
   ·病例来源及分组第58-59页
 2 研究方法第59-60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59页
   ·观察方法及指标第59-60页
 3 结果判断标准第60页
 4 统计学分析方法第60页
 5 研究结果第60-63页
   ·冠心病组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第60-61页
   ·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比较第61-62页
   ·冠心病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第62-63页
 6 讨论第63-70页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第63-65页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患因素的关系第65-66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分布第66-67页
   ·中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第67-68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同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第68-70页
 7 结论第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第三部分 清胃行滞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痰热瘀阻证)的干预作用第74-125页
 1 病例选择标准第74-78页
   ·诊断标准第74-76页
   ·试验病例标准第76-78页
 2 临床资料第78-84页
   ·病例来源及分组第78页
   ·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分析第78-84页
 3 研究方法第84-87页
   ·治疗方法第84-85页
   ·观察指标第85页
   ·疗效评定标准第85-86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86-87页
 4 研究结果第87-101页
   ·两组心绞痛临床疗效比较第87页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第87-88页
   ·两组服用硝酸甘油用量比较第88-89页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第89-92页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第92-93页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第93-94页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第94-95页
   ·两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第95-96页
   ·两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比较第96-97页
   ·两组治疗前后抵抗素水平比较第97-98页
   ·治疗组抗幽门螺杆菌疗效分析第98-101页
 5 安全性评价第101页
 6 讨论第101-116页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理论依据第101-102页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核心病机第102-104页
   ·调理脾胃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第104-106页
   ·清胃行滞方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基础第106-109页
   ·清胃行滞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痰热瘀阻证)临床疗效分析第109-111页
   ·清胃行滞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痰热瘀阻证)作用机制探讨第111-116页
 7 结论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附录A第126-127页
附录B第127-136页
综述第136-159页
 参考文献第150-15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9-160页
作者简介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AR/TFF介导的ERK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艾灸预处理对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
下一篇:土家医药民间诊疗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