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4-19页 |
·蒙古族 | 第14页 |
·蒙古族传统建筑 | 第14-17页 |
·传统建筑文化 | 第17-19页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9-20页 |
·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19-20页 |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20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蒙古族传统建筑文化特征概述 | 第23-36页 |
·蒙古族的起源、发展及其地域分布 | 第23-26页 |
·蒙古族简介 | 第23-24页 |
·蒙古族的起源 | 第24页 |
·蒙古族的发展 | 第24-25页 |
·蒙古族的地域分布 | 第25-26页 |
·蒙古族传统建筑史略 | 第26-28页 |
·蒙古族传统建筑的起源 | 第26-27页 |
·蒙古族传统建筑的发展 | 第27-28页 |
·蒙古族传统建筑的整体布局特征 | 第28-30页 |
·场地选择 | 第28-29页 |
·位置等级 | 第29页 |
·建筑朝向 | 第29-30页 |
·蒙古族传统建筑的外部形态特征 | 第30-31页 |
·立面的形态特征 | 第30页 |
·屋顶的形态与演变 | 第30-31页 |
·蒙古族传统建筑的内部空间特征 | 第31-32页 |
·内部空间尺度 | 第31页 |
·内部空间等级划分 | 第31-32页 |
·内部空间功能分布 | 第32页 |
·蒙古族传统建筑的细部特征 | 第32-35页 |
·天窗部分 | 第32-33页 |
·屋顶部分 | 第33-34页 |
·围壁部分 | 第34页 |
·门和支柱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松原地区蒙古族建筑文化的现状分析 | 第36-50页 |
·松原地区概况 | 第36-37页 |
·城市简介 | 第36页 |
·文化组成 | 第36-37页 |
·地域特色 | 第37页 |
·松原地区蒙古族建筑文化历史演变分析 | 第37-41页 |
·辽金时期 | 第38页 |
·明清时期 | 第38-40页 |
·殖民地与战争时期 | 第40页 |
·民族区域自治时期 | 第40-41页 |
·松原地区蒙古族建筑文化 | 第41-48页 |
·松原地区蒙古族建筑文化实例 | 第41页 |
·松原地区蒙古族建筑文化现状 | 第41-43页 |
·松原地区蒙古族建筑文化特点 | 第43-4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地域文化只保留未发展 | 第48-49页 |
·民族符号只使用未更新 | 第49页 |
·建筑色彩只延续未融合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蒙古族传统建筑文化在松原地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 第50-74页 |
·传承蒙古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设计理念 | 第50-55页 |
·融入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 第50页 |
·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要求 | 第50-53页 |
·合理利用生态技术 | 第53-55页 |
·形意统一 | 第55页 |
·传承蒙古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设计原则 | 第55-59页 |
·地域性 | 第56页 |
·整体性 | 第56-57页 |
·共生性 | 第57-58页 |
·可持续性 | 第58页 |
·创新性 | 第58-59页 |
·松原地区建筑设计中蒙古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应用范围分析 | 第59-64页 |
·公共建筑 | 第59-63页 |
·居住建筑 | 第63页 |
·祭祀建筑 | 第63-64页 |
·传承蒙古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设计方法——解析与重构 | 第64-73页 |
·解析与重构的成因与原理 | 第64-66页 |
·解析与重构 | 第66页 |
·解析与重构法在设计中的应用 | 第66-72页 |
·解析与重构的总结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3页 |
附录一 | 第83-102页 |
附录二 | 第102-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