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保障性住房分配监管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保障性住房相关理论 | 第15-19页 |
·保障性住房概念及分类 | 第15-17页 |
·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社会保障理论 | 第17页 |
·公平分配理论 | 第17-18页 |
·住房过滤理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国外及国内保障性住房分配监管现状 | 第19-27页 |
·国外保障性住房分配监管现状 | 第19-22页 |
·新加坡 | 第19-20页 |
·德国 | 第20-21页 |
·英国 | 第21-22页 |
·国内保障性住房分配监管现状 | 第22-24页 |
·香港 | 第22-23页 |
·北京 | 第23-24页 |
·上海 | 第24页 |
·国内外经验总结 | 第24-27页 |
·政策法规建设 | 第24-25页 |
·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建设 | 第25页 |
·惩处力度大 | 第25-26页 |
·公开透明 | 第26-27页 |
第4章 长春市保障性住房分配监管现状研究 | 第27-37页 |
·长春市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长春市保障性住房分配监管现状 | 第28-33页 |
·准入与分配 | 第29-31页 |
·退出机制 | 第31页 |
·监督管理 | 第31-32页 |
·政策法规体系 | 第32-33页 |
·长春市保障性住房分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准入与分配 | 第33-34页 |
·退出方面 | 第34-35页 |
·监督管理方面 | 第35页 |
·政策法规方面 | 第35-37页 |
第5章 完善长春市保障性住房分配监管体系若干建议 | 第37-41页 |
·完善准入和分配方面的建议 | 第37-38页 |
·建立跨地区的联动机制 | 第37页 |
·建立公平和效率兼备的分配体系 | 第37页 |
·加大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参与力度 | 第37-38页 |
·完善退出方面的建议 | 第38-39页 |
·加大惩处力度 | 第38页 |
·建立阶梯型的退出体系 | 第38-39页 |
·完善监督管理方面的建议 | 第39页 |
·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 | 第39页 |
·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 | 第39页 |
·完善政策法规方面的建议 | 第39-41页 |
·建立国家层次的法律体系 | 第39-40页 |
·长春市政府层次的法律体系 | 第40-41页 |
第6章 长春市公租房分配模型的构建 | 第41-59页 |
·分配模型的选择 | 第4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4页 |
·指标建立的原则 | 第41-42页 |
·指标的选择 | 第42-44页 |
·层次分析法步骤 | 第44-47页 |
·明确目标,建立层次结构 | 第44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4-45页 |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45-47页 |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第47-48页 |
·单因素评价 | 第47页 |
·构造综合评价矩阵 | 第47页 |
·确定因素重要程度模糊集 | 第47页 |
·求出模糊综合评价集 | 第47-48页 |
·综合评判 | 第48页 |
·分配模型的应用——以长春市公租房申请者为例 | 第48-59页 |
·长春市公租房申请者信息统计 | 第48-50页 |
·申请者保障性住房需求度评价 | 第50-57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研究不足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5-66页 |
在学期间参加的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