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中医“证”及“证候”的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 1 “证”及“证候” | 第9-16页 |
| ·“证”及“证候”的内涵与认识 | 第9-12页 |
| ·中医“证”的模糊性与确定性 | 第12-16页 |
| 2 “证”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研究 | 第16-17页 |
| ·“病”“症”的概念 | 第16页 |
| ·“病”“证”“症”的关系 | 第16-17页 |
| 3 关于“证”的认知表征模式与辨证诊断的相关性研究 | 第17-18页 |
| 4 “证”的认知表征模式的有关观点 | 第18-21页 |
| ·证据说 | 第18-19页 |
| ·机体反应性说 | 第19页 |
| ·症候群说 | 第19页 |
| ·证型说 | 第19-20页 |
| ·阶段性病机说 | 第20-21页 |
| 第二部分 证候表征方式对临床诊断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21-46页 |
| 研究一 “证”的相似度对临床诊断正确率的影响研究 | 第21-34页 |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21-24页 |
| ·一般资料 | 第21页 |
|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 ·研究实施 | 第23-24页 |
| 2 研究结果 | 第24-30页 |
| ·问卷总体得分情况 | 第24页 |
| ·问卷第一部分得分情况 | 第24-27页 |
| ·问卷第二部分得分情况 | 第27-29页 |
| ·症状群模式与病案模式的诊断正确率比较研究 | 第29-30页 |
| 3 讨论与分析 | 第30-34页 |
| ·“证”的相似度对临床诊断的影响研究总体分析 | 第30-31页 |
| ·“证”的相似度对临床诊断正确率的影响各部分研究分析 | 第31-33页 |
| ·症状群模式与病案模式诊断正确率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 研究二 不同症状排列方式对临床思维的影响研究 | 第34-46页 |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34-36页 |
| ·一般资料 | 第34页 |
|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 ·研究工具 | 第34-36页 |
| ·研究实施 | 第36页 |
| 2 研究结果 | 第36-42页 |
| ·问卷得分情况分析 | 第37-40页 |
| ·症状排列方式与内容分析 | 第40-41页 |
| ·症状排列方式年级分析比较 | 第41-42页 |
| 3 讨论与分析 | 第42-46页 |
| ·问卷总体情况分析 | 第42-43页 |
| ·症状排列方式对于临床诊断思维的影响分析 | 第43页 |
| ·症状排列方式年级比较分析 | 第43-46页 |
| 结语 | 第46-50页 |
| 1 知识与经验对临床诊断正确率的影响 | 第46页 |
| 2 症状群落思维对中医学专业学生在辨证过程中的影响 | 第46-48页 |
| 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48页 |
| ·运用“症状群落”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诊断思维 | 第48页 |
| ·运用认知心理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 第48页 |
| 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附录 | 第54-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71页 |
| 详细摘要 | 第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