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2页 |
Abstract | 第12-18页 |
前言 | 第18-22页 |
第一部分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物汤配伍药材提取液中 9 个有效成分的含量 | 第22-30页 |
1 实验目的 | 第22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药品及试剂 | 第22页 |
·仪器 | 第22-23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选择 | 第23页 |
·色谱条件 | 第23-24页 |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熟地黄、当归、白芍和川芎超声提取液的制备 | 第25页 |
·含量测定 | 第25页 |
4 实验结果 | 第25-28页 |
5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二部分 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在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及其药动学性质 | 第30-43页 |
1 实验目的 | 第30页 |
2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药品和试剂 | 第30页 |
·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色谱条件 | 第31页 |
·质谱条件 | 第31-32页 |
·血浆样品预处理 | 第32页 |
·标准样品和质控样品(Quality Control, QC)的制备 | 第32-33页 |
·给药制剂的制备 | 第33页 |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 第33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3页 |
4 实验结果 | 第33-41页 |
·四物汤和四物合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 第33页 |
·方法学确证 | 第33-38页 |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38-41页 |
5 讨论 | 第41-42页 |
6 结论 | 第42-43页 |
第三部分 测定生物样品中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含量的LC-MS/MS 方法建立和确证 | 第43-53页 |
1 实验目的 | 第43页 |
2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药品和试剂 | 第43页 |
·仪器 | 第43-44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 第44-45页 |
·血浆样品预处理 | 第45页 |
·标准血浆样品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 第45页 |
·方法学确证 | 第45-47页 |
4 实验结果 | 第47-52页 |
·专属性 | 第47-48页 |
·线性范围 | 第48-49页 |
·精密度、准确度和稀释效应 | 第49-50页 |
·基质效应和回收率 | 第50-51页 |
·稳定性 | 第51-52页 |
5 讨论 | 第52页 |
6 结论 | 第52-53页 |
第四部分 临床受试者口服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后血清中代表性有效成分的分析 | 第53-57页 |
1 实验目的 | 第53页 |
2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药品和试剂 | 第53页 |
·仪器 | 第53页 |
3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 第53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53页 |
·标准血浆样品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 第53页 |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 第53页 |
4 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5 讨论 | 第55-56页 |
6 结论 | 第56-57页 |
第五部分 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组合配伍后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 第57-69页 |
1 实验目的 | 第57页 |
2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药品和试剂 | 第57页 |
·仪器 | 第57页 |
·实验动物 | 第57页 |
3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 第57页 |
·血浆样品预处理 | 第57页 |
·标准血浆样品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 第57页 |
·方法学确证 | 第57页 |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 第57-58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8页 |
4 实验结果 | 第58-65页 |
·方法学确证 | 第58页 |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 第58-65页 |
5 讨论 | 第65-68页 |
·配伍组合的设计 | 第65-66页 |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 第66-67页 |
·与中医“君臣佐使”理论的相关性 | 第67-68页 |
6 结论 | 第68-69页 |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综述 | 第74-80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著 | 第80-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