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总说 | 第9页 |
·论文的缘起 | 第9-11页 |
·一个普遍的内心困惑 | 第9-10页 |
·中国建筑面临的严峻挑战 | 第10-11页 |
·基本概念阐释 | 第11-14页 |
·形态建构 | 第11-13页 |
·偏好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对本论文研究的一些界定 | 第15-16页 |
·对研究内容的界定 | 第15页 |
·对研究性质的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6-17页 |
·本论文的学术贡献与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8-19页 |
·本论文的逻辑结构框图 | 第19-20页 |
第2章 与形态建构偏好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20-39页 |
·本章内容概览 | 第20页 |
·有关形态建构偏好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设计方法论中关于形态建构偏好的论述 | 第21-29页 |
·亚历山大的《形式综合论》及“模式语言三部曲” | 第22-24页 |
·G ·勃劳德彭特与他的四种设计方法 | 第24-25页 |
·J·达克与 B·希力尔等人的贡献 | 第25-26页 |
·B·劳森与 N·克劳斯等人的研究 | 第26-28页 |
·A· 范巴克的观点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20 世纪以来主要建筑理论在形态建构问题上的基本论述 | 第29-38页 |
·形式构图理论 | 第29-31页 |
·图解理论 | 第31-32页 |
·象征与隐喻 | 第32-34页 |
·建筑类型学 | 第34-36页 |
·建筑现象学 | 第36-37页 |
·参数化设计与参数化主义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建筑设计中的形态建构偏好 | 第39-71页 |
·本章内容概览 | 第39页 |
·建筑设计中的固有矛盾 | 第39-42页 |
·设计活动的性质 | 第39-40页 |
·建筑设计的对象 | 第40-41页 |
·建筑设计的固有矛盾 | 第41-42页 |
·形态建构偏好的第一维度——“主观—客观”维度 | 第42-44页 |
·“主观—客观”差异在建筑形态建构中的体现 | 第44-50页 |
·形态建构中的“原型” | 第50-52页 |
·形态建构偏好的第二维度——“表象—符号”维度 | 第52-54页 |
·“表象—符号”差异在建筑形态建构中的体现 | 第54-57页 |
·形态建构偏好的第三维度——“翻译—操作”维度 | 第57-59页 |
·“翻译—操作”差异在建筑形态建构中的体现 | 第59-63页 |
·形态建构的三维度空间模型 | 第63-67页 |
·形态建构偏好三维度空间模型的心理学依据 | 第67-70页 |
·同化与顺应 | 第67页 |
·记忆与回忆 | 第67-68页 |
·体验学习模型 | 第68-69页 |
·创造思维模型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对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学生形态建构偏好的实态调查研究 | 第71-91页 |
·本章内容概览 | 第71页 |
·本研究调查方案的制订 | 第71-73页 |
·第一阶段调查 | 第72页 |
·第二阶段调查 | 第72-73页 |
·第一阶段调查的题目设计、组织与实施 | 第73-86页 |
·调查问卷的结构 | 第73页 |
·问卷指标的建构 | 第73-75页 |
·指标的评价——第一轮预调查 | 第75-76页 |
·问卷的各项数据指标检验——第二轮预调查 | 第76-85页 |
·第一阶段正式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 第85-86页 |
·第二阶段调查的内容设计、组织与实施 | 第86-90页 |
·访谈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86-87页 |
·访谈内容的制定 | 第87-88页 |
·第二阶段调查的预调查 | 第88页 |
·第二阶段正式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形态建构偏好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91-131页 |
·本章内容概览 | 第91页 |
·被调查学生的形态建构偏好分布与各维度独立性检验 | 第91-95页 |
·八种偏好在课程设计当中的具体体现 | 第95-109页 |
·客观表象翻译偏好 | 第95-97页 |
·主观符号操作偏好 | 第97-99页 |
·主观表象翻译偏好 | 第99-101页 |
·客观符号翻译偏好 | 第101-102页 |
·客观表象操作偏好 | 第102-104页 |
·客观符号操作偏好 | 第104-105页 |
·主观表象操作偏好 | 第105-107页 |
·主观符号翻译偏好 | 第107-109页 |
·被调查者三维度偏好与性别、年级的关联性研究 | 第109-117页 |
·被调查者三维度偏好与性别的关联性研究 | 第109-111页 |
·被调查者三维度偏好与所在年级的关联性研究 | 第111-117页 |
·被调查者三维度偏好与设计成绩的关联性研究 | 第117-119页 |
·被调查者三维度偏好与学习建筑动机的关联性研究 | 第119-124页 |
·被调查者三维度偏好与专业认同感的关联性研究 | 第124-126页 |
·被调查者三维度偏好与被调查者性格类型的关联性研究 | 第126-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6章 形态建构偏好对于当下建筑设计教学的启示 | 第131-147页 |
·本章内容概览 | 第131页 |
·建筑师的形态建构偏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131-132页 |
·建筑学是一个体现个体多元化价值的学科平台 | 第132-135页 |
·目前我国建筑学专业对学生形态建构能力的培养现状 | 第135-142页 |
·培养方式方法 | 第135-138页 |
·目前国内建筑院校教育对于形态建构偏好发展的积极贡献 | 第138-139页 |
·目前国内建筑院校教育对于形态建构偏好发展的消极阻碍 | 第139-142页 |
·对进一步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形态建构偏好的一些建议 | 第142-146页 |
·“双向化”的建筑设计训练指导 | 第142-144页 |
·多元化课程设置评价方法,将形态建构偏好纳入评价指标 | 第144-145页 |
·增加针对提升学生形态建构能力的训练 | 第145-146页 |
·总结——探索“物本”与“人本”相结合的建筑专业培养模式 | 第146-147页 |
第7章 结论、局限与展望 | 第147-150页 |
·本文的结论 | 第147-148页 |
·本文的局限 | 第148页 |
·今后的展望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
附录 A 形态建构偏好问卷题目 | 第157-170页 |
附录 B 第二阶段访谈调查大纲 | 第170-17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