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文化遗产成为规划新重点 | 第8页 |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优化治理新手段 | 第8-9页 |
·基于关联性的系统保护,成为“整体保护”新认识 | 第9页 |
·景德镇是系统文化遗产的典型案例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0-16页 |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 第10-11页 |
·目前传统保护方法的不足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研究综述 | 第18-33页 |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 | 第18-20页 |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 第18-19页 |
·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 第19-20页 |
·文化遗产相关概念辨析 | 第20-26页 |
·文物、文物古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产 | 第20-23页 |
·历史建筑、保护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历史环境要素 | 第23-24页 |
·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城区 | 第24-26页 |
·数据库构建研究 | 第26-29页 |
·数据库相关概念 | 第26-27页 |
·数据库的作用 | 第27-28页 |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 第28-29页 |
·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构建案例 | 第29-33页 |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实践 | 第29页 |
·国内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实践 | 第29-33页 |
第3章 景德镇文化遗产概况 | 第33-49页 |
·景德镇概况 | 第33-36页 |
·自然地理 | 第33页 |
·历史沿革 | 第33-34页 |
·社会经济发展 | 第34-36页 |
·景德镇文化遗产概况 | 第36-41页 |
·物质文化遗产 | 第36-3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7-41页 |
·景德镇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 第41-46页 |
·景德镇文化遗产的特点 | 第41-42页 |
·景德镇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 第42-46页 |
·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问题 | 第46-48页 |
·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现状 | 第46-47页 |
·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中的问题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 第49-71页 |
·文化遗产保护基本业务中的需求 | 第49-55页 |
·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要素 | 第49-50页 |
·文化遗产保护的业务流程 | 第50-52页 |
·保护业务中的数据库应用需求 | 第52-55页 |
·景德镇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需求 | 第55-70页 |
·功能组织关系的系统性保护需求 | 第55-62页 |
·发展时序的系统性保护需求 | 第62-67页 |
·工艺发展延续的系统性保护需求 | 第67-69页 |
·空间布局的系统性保护需求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模型设计 | 第71-91页 |
·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第71-82页 |
·数据分析 | 第71-79页 |
·专题图层设置 | 第79-82页 |
·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 第82-89页 |
·专题图层属性表设计 | 第82-89页 |
·分类数据的录入方式 | 第89页 |
·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 | 第89-91页 |
第6章 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应用示意 | 第91-106页 |
·在文物古迹保护中的应用 | 第91-98页 |
·景德镇文化遗产构成分析 | 第91-95页 |
·遗产密度分析 | 第95-98页 |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应用——以景德镇陈家弄为例 | 第98-104页 |
·基于数据库的历史街区现状调查 | 第99-101页 |
·历史街区现状专题分析图绘制 | 第101-104页 |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应用 | 第104-106页 |
·区位度分析 | 第104页 |
·历史积淀层分析 | 第104-106页 |
第7章 结语 | 第106-108页 |
·主要结论 | 第106-10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附表 | 第113-12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