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纳滤膜材料的种类 | 第13-15页 |
| ·醋酸纤维素 | 第13-14页 |
| ·芳香聚酰胺 | 第14-15页 |
| ·纳滤膜的分离机理 | 第15-20页 |
| ·非平衡热力学模型 | 第15-16页 |
| ·电荷模型 | 第16-18页 |
| ·细孔模型 | 第18-19页 |
| ·静电位阻模型 | 第19-20页 |
| ·纳滤膜的制备方法 | 第20-24页 |
| ·相转化法 | 第20-21页 |
| ·共混法 | 第21页 |
| ·复合法 | 第21-22页 |
| ·涂敷法 | 第22-23页 |
| ·界面聚合法 | 第23页 |
| ·化学蒸气沉淀法 | 第23页 |
| ·动力形成法 | 第23页 |
| ·荷电化法 | 第23-24页 |
| ·环境中 PFOS 污染现状及其治理 | 第24-30页 |
| ·水体中全氟辛烷磺酸的来源 | 第24-25页 |
| ·全氟辛烷磺酸的理化性质 | 第25页 |
| ·PFOS 的生态毒性 | 第25-26页 |
| ·水环境中 PFOS 的污染现状 | 第26-28页 |
| ·目前国内外去除 PFOS 的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纳滤膜的制备 | 第32-56页 |
| ·实验原料及方法 | 第32-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 ·平板型芳香聚酰胺纳滤膜的制备及方法 | 第33页 |
| ·平板型纳滤膜性能的表征 | 第33-36页 |
| ·膜通量及截留率的测定 | 第33-35页 |
| ·纳滤膜孔径及其截留分子量的计算---细孔模型 | 第35-36页 |
| ·纳滤膜微观结构的观察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54页 |
| ·聚合物 PMIA 浓度对纳滤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 ·LiCl 对纳滤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 ·丙酮对纳滤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41-43页 |
| ·PEG400 对纳滤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十二烷基硫酸钠对纳滤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 ·PEG400、十二烷基硫酸钠对纳滤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46-49页 |
| ·纳米活性炭对纳滤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 ·蒸发时间对纳滤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 ·蒸发温度对纳滤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三章 纳滤膜性能的表征 | 第56-62页 |
|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 ·实验药品 | 第56页 |
| ·实验仪器 | 第56-57页 |
| ·测试方法和检测手段 | 第57-58页 |
| ·无机盐的分离性能 | 第58页 |
| ·纳滤膜的孔径及其分布和截留分子量的测定 | 第58页 |
| ·纳滤膜的耐压密性 | 第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 ·无机盐的测定 | 第58-59页 |
| ·纳滤膜的孔径及其分布和截留分子量的测定 | 第59-60页 |
| ·纳滤膜的耐压密性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纳滤膜去除 PFOS 的实验 | 第62-72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62页 |
| ·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 ·纳滤膜对纳滤去除 PFOS 效果的影响 | 第63-65页 |
| ·不同 PFOS 初始浓度纳滤去除 PFOS 效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 ·不同 pH 值对 PFOS 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4-65页 |
| ·与钙镁离子共存条件下 PFOS 的去除实验研究 | 第65-70页 |
| ·不同电解质对 PFOS 截留效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 ·不同钙离子投加量对截留效果影响 | 第66-69页 |
| ·不同镁离子投加量对截留效果影响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2-74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附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