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1-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生物质的利用 | 第12-13页 |
·生物质利用技术 | 第12-13页 |
·生物质利用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13页 |
·煤的利用 | 第13-14页 |
·煤气化技术 | 第13-14页 |
·气化用煤要求 | 第14页 |
·生物质与煤的共气化 | 第14-16页 |
·概念的提出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煤灰熔融特性研究 | 第16-18页 |
·氧化物对灰熔点的影响 | 第16-17页 |
·矿物质对煤灰熔点的影响 | 第17-18页 |
·煤灰粘温特性研究 | 第18-20页 |
·粘度测量原理 | 第18页 |
·粘温曲线特性 | 第18-19页 |
·粘温曲线类型 | 第19-20页 |
·生物质灰熔融特性研究 | 第20-22页 |
·生物质成灰元素 | 第20页 |
·灰化温度对生物质灰熔点的影响 | 第20-21页 |
·高温下生物质灰的熔融行为 | 第21-22页 |
·灰结渣趋势的判断 | 第22页 |
·生物质混煤灰熔融特性研究 | 第22-23页 |
·灰熔点预测 | 第23-25页 |
第3章 秸秆类生物质灰熔融特性研究 | 第25-36页 |
·实验原料 | 第25页 |
·灰样制备 | 第25页 |
·实验测量方法 | 第25-26页 |
·灰成分检测 | 第25页 |
·微晶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灰熔点测定 | 第26页 |
·热重分析 | 第2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4页 |
·稻草粒度对成灰的影响 | 第26-27页 |
·原料物性分析 | 第27-28页 |
·灰含量的测定 | 第28页 |
·灰成分分析 | 第28-29页 |
·灰样晶体分析 | 第29-31页 |
·生物质灰结渣特性分析 | 第31-32页 |
·灰熔点分析 | 第32-33页 |
·热重分析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生物质与煤混合灰熔融特性研究 | 第36-53页 |
·实验样品与测试方法 | 第36-38页 |
·实验原料 | 第36-37页 |
·灰样制备 | 第37页 |
·实验仪器及样品表征方法 | 第37-38页 |
·种生物质的加入对煤灰熔点的影响 | 第38-42页 |
·生物质的加入对青龙矿煤灰熔点的影响 | 第38-39页 |
·生物质的加入对刘桥一矿煤灰熔点的影响 | 第39-40页 |
·生物质的加入对鲍店煤灰熔点的影响 | 第40-41页 |
·生物质的加入对榆林煤灰熔点的影响 | 第41-42页 |
·生物质的加入对煤灰成分的影响 | 第42-44页 |
·混合灰熔融过程 | 第44-48页 |
·30%稻草/刘桥一矿煤灰内矿物质的变化 | 第45-46页 |
·30%棉秆/刘桥一矿煤灰内矿物质的变化 | 第46-48页 |
·气氛对混合灰灰熔点的影响 | 第48-49页 |
·添加剂对刘桥一矿煤灰熔点的影响 | 第49-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生物质与鲍店煤混合灰粘温特性研究 | 第53-59页 |
·实验研究 | 第53-55页 |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样品制备 | 第54页 |
·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58页 |
·生物质的加入对鲍店煤粘温特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混合灰粘温特性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生物质与煤混合灰灰熔点预测方法比较 | 第59-68页 |
·灰成分与灰熔点的线性关联 | 第60页 |
·灰成分及组合参数与灰熔点的线性关联 | 第60-62页 |
·基于逐步回归的灰成分及组合参数与灰熔点的线性关联 | 第62-63页 |
·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混合灰的灰熔点 | 第63-65页 |
·理论基础 | 第63页 |
·训练样本集的选取 | 第63页 |
·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网络参数设置 | 第64-65页 |
·FactSage液相线温度与灰熔点的关联 | 第65-66页 |
·FactSage简介 | 第65页 |
·计算条件设定 | 第65页 |
·计算结果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