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24页 |
| 0. 导论 | 第24-48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24-2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3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1-36页 |
| ·简要评价 | 第36-37页 |
| ·研究范畴的界定 | 第37-39页 |
| ·研究的客体范畴 | 第37-38页 |
| ·研究的内容范畴 | 第38-39页 |
|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第39-43页 |
| ·研究思路 | 第39-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 ·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43-44页 |
| ·研究重点 | 第43页 |
| ·研究难点 | 第43-44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44-48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44-46页 |
| ·不足之处 | 第46-48页 |
| 1. 养老保险调节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 | 第48-69页 |
| ·养老保险的一般性功能 | 第48-49页 |
| ·养老保险的“调节器”功能 | 第48页 |
| ·养老保险的“稳定器”功能 | 第48-49页 |
| ·养老保险的“助推器”功能 | 第49页 |
| ·养老保险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定位 | 第49-58页 |
| ·养老保险在低收入国家阶段的功能定位 | 第50-52页 |
| ·养老保险在中等收入国家阶段的功能定位 | 第52-55页 |
| ·养老保险在高收入国家阶段的功能定位 | 第55-56页 |
| ·现阶段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功能定位 | 第56-58页 |
| ·养老保险调节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 第58-69页 |
| ·养老保险调节收入再分配的理论基础 | 第58-65页 |
| ·养老保险调节初次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 第65-69页 |
| 2. 养老保险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与传导机制 | 第69-106页 |
| ·养老保险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假定 | 第69-71页 |
| ·起点公平:机会(权利)公平 | 第70-71页 |
| ·过程公平:规则公平 | 第71页 |
| ·养老保险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 | 第71-84页 |
| ·养老保险调节收入分配的经济学原理 | 第71-73页 |
| ·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 第73-77页 |
| ·养老保险调节初次分配的作用机理 | 第77-80页 |
| ·养老保险调节再分配的作用机理 | 第80-84页 |
| ·养老保险调节收入分配的传导机制 | 第84-106页 |
| ·养老保险调节收入分配传导机制的界定 | 第84页 |
| ·养老保险调节收入分配的传导渠道 | 第84-91页 |
| ·养老保险调节收入分配的传导过程 | 第91-106页 |
| 3.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养老保险收入分配调节效果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 第106-129页 |
| ·收入分配视角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 第107-121页 |
|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自保公助型 | 第107-113页 |
| ·瑞典养老保险制度:国家福利型 | 第113-117页 |
| ·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强制储蓄型 | 第117-121页 |
| ·基于收入分配视角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评价 | 第121-125页 |
| ·对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评价 | 第121-122页 |
| ·对瑞典养老保险制度的评价 | 第122-123页 |
| ·对新加坡养老保险制度的评价 | 第123-125页 |
| ·收入分配视角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 | 第125-129页 |
| 4. 中国养老保险收入分配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129-189页 |
|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历史进程与现状 | 第129-138页 |
|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29-131页 |
|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 第131-138页 |
|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宏观收入分配调节效应研究 | 第138-145页 |
| ·基本模型与数据测度 | 第139-141页 |
| ·实证检验 | 第141-145页 |
| ·研究结论 | 第145页 |
|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初次分配调节效应及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 第145-172页 |
| ·各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能力比较研究 | 第146-155页 |
| ·各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对初次分配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155-172页 |
|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再分配效应及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 第172-181页 |
| ·测算方法与精算模型 | 第173-175页 |
| ·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175-180页 |
| ·研究结论 | 第180-181页 |
| ·养老保险“多轨制”对不同群体的收入分配效应及公平性比较 | 第181-189页 |
| ·不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比较分析 | 第182-183页 |
| ·绝对差距:不同群体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比较分析 | 第183-186页 |
| ·相对差距:不同群体养老金替代率比较分析 | 第186-189页 |
| 5. 中国养老保险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制度性根源 | 第189-200页 |
| ·累退效应:中国养老保险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89-191页 |
| ·中国养老保险在宏观收入分配层面的累退效应 | 第189-190页 |
| ·中国养老保险在微观收入分配层面的累退效应 | 第190-191页 |
| ·累退因素:中国养老保险政策产生累退效应的制度性根源 | 第191-200页 |
| ·内在根源——理念因素 | 第191-192页 |
| ·直接根源——制度因素 | 第192-198页 |
| ·潜在根源——文化因素 | 第198-200页 |
| 6. 中国养老保险优化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的政策思路与对策建议 | 第200-215页 |
| ·中国养老保险优化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的政策思路 | 第200-205页 |
| ·价值理念 | 第201页 |
| ·基本原则 | 第201-205页 |
| ·目标定位 | 第205页 |
| ·中国养老保险优化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205-215页 |
|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统一制度,创造起点公平 | 第206-207页 |
| ·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平衡地区间缴费负担,缩小地区差异 | 第207-208页 |
| ·完善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提高劳动者工资增长和就业水平,均衡初次分配格局 | 第208-211页 |
| ·优化养老保险待遇给付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缩小并控制养老金待遇差距 | 第211-212页 |
| ·大力发展企业年金,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维护社会公平 | 第212-214页 |
| ·健全社会保险法制,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 第214-215页 |
| 7. 结论和展望 | 第215-223页 |
|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215-221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221-2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3-231页 |
| 致谢 | 第231-232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