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肠安Ⅱ号方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21页
英文缩略语第21-2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22-136页
 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研究进展第22-114页
  一、现代医学对IBS的研究进展第22-61页
   1. IBS的概念第22页
   2. IBS的分类第22-24页
   ·IBS-D第22-23页
   ·IBS-C第23页
   ·IBS-M第23页
   ·IBS-U第23-24页
   3. IBS的流行病学第24-26页
   ·PI-IBS的溯源第24页
   ·发病率第24-25页
   ·人群分布第25-26页
   4. IBS的发病机制第26-36页
   ·脑-肠轴异常第26页
   ·肠道动力异常第26-28页
   ·内脏感觉异常第28-30页
   ·精神心理因素第30页
   ·肠道感染第30-31页
   ·免疫功能异常第31-33页
   ·肠粘膜屏障破坏第33-35页
   ·肠道菌群失调第35-36页
   5. IBS的诊断第36-42页
   ·I临床表现第36-37页
   ·诊断标准第37-39页
     ·Manning标准(1978)第37页
     ·Rome Ⅰ标准(1989)第37-38页
     ·RomeⅡ标准(1999)第38页
     ·Rome Ⅲ标准(2006)第38-39页
   ·鉴别诊断第39-42页
     ·IBS与器质性疾病第39页
     ·IBS与炎症性肠病第39-40页
     ·IBS-D与功能性腹泻第40-41页
     ·IBS-C与功能性便秘第41-42页
   6. IBS的治疗第42-49页
   ·药物治疗第42-46页
     ·解痉药第42页
     ·导泻药第42-43页
     ·止泻药第43-44页
     ·5-HT相关制剂第44-45页
     ·肠道菌群调节剂第45页
     ·抗抑郁药第45-46页
   ·非药物治疗第46-49页
     ·饮食疗法第46-47页
     ·心理疗法第47-48页
     ·催眠疗法第48-49页
   7.小结第49页
   参考文献第49-61页
  二、祖国医学对IBS的研究进展第61-98页
   1. 中医病名第61-63页
   2. 病因病机第63-69页
   ·病因第63-65页
     ·感受外邪第63-64页
     ·饮食所伤第64页
     ·情志失调第64页
     ·久病体虚第64-65页
     ·禀赋不足第65页
   ·病机第65-69页
     ·肝郁气滞第65-66页
     ·脾胃虚弱第66页
     ·脾肾阳虚第66-67页
     ·气机失调第67页
     ·痰浊瘀血第67-69页
   3. 中医药治疗第69-83页
   ·辨证论治第70-72页
   ·专方专药第72-78页
   ·中成药治疗第78-81页
     ·IBS-D第78-80页
     ·IBS-C第80-81页
     ·IBS-M第81页
   ·其他疗法第81-83页
     ·针灸治疗第81页
     ·贴敷治疗第81-82页
     ·推拿疗法第82-83页
     ·按摩疗法第83页
   4. 中医药治疗IBS的作用机制第83-90页
   ·调节胃肠激素及相关受体表达第83-84页
   ·调节肠道动力第84-85页
   ·调节内脏敏感性第85-86页
   ·调节免疫功能第86-87页
   ·调控脑—肠轴功能第87页
   ·调节肠水通道蛋白表达第87-88页
   ·抗自由基氧化第88-89页
   ·调节肠道微生态第89页
   ·其他作用途径第89-90页
   5. 小结第90页
   参考文献第90-98页
  三、近十年我国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文献分析第98-114页
   1. 对象与方法第98页
   2. 结果第98-103页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第98-99页
   ·对照组设置情况第99页
   ·研究对象情况第99页
   ·中医治疗情况第99-101页
     ·中医干预手段第99-100页
     ·中医证候第100页
     ·中医治法第100-101页
   ·西医治疗情况第101-102页
   ·干预期情况第102页
   ·随访及复发率情况第102页
   ·洗脱期及合并用药情况第102-103页
   ·不良反应情况第103页
   ·依从性情况第103页
   ·疗效情况第103页
   3. 小结第103-105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IBS的优势分析第103-104页
   ·中医药治疗IBS的重要性分析第104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IBS临床观察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4页
 综述二 肠易激综合征(IBS)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第114-136页
  1. IBS的疾病动物模型第115-121页
   ·模型复制方法第115-118页
     ·中枢刺激第115-116页
     ·外周刺激第116-117页
     ·复合造模第117页
     ·存在问题第117-118页
   ·模型评价方法第118-121页
     ·肠道动力评估第118-119页
     ·内脏敏感性评价第119-121页
     ·病理组织学检查第121页
     ·存在的问题第121页
  2. IBS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第121-125页
   ·模型复制方法第122页
   ·模型评价方法第122-123页
     ·宏观表现第122页
     ·理化指标第122-123页
     ·方剂反证第123页
   ·常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第123-125页
     ·脾虚型第123-124页
     ·肝脾不调型第124-125页
  3. PI-IBS的动物模型第125-128页
   ·模型复制方法第125-127页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第125-126页
     ·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第126-127页
   ·模型评价方法第127-128页
  4. 小结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6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第136-182页
 前言第136-138页
 实验一、肠安Ⅱ号方对小鼠的基本药效学研究第138-146页
  实验目的第138页
  材料与方法第138-142页
   1. 实验材料第138-139页
   ·实验动物第138页
   ·主要设备与试剂第138页
   ·药物制备第138-139页
   2. 实验方法第139-142页
   ·肠安Ⅱ号方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实验第139页
   ·肠安Ⅱ号方对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运动亢进的实验第139-140页
   ·肠安Ⅱ号方对热板镇痛实验的研究第140页
   ·肠安Ⅱ号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研究第140页
   ·肠安Ⅱ号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第140-141页
   ·检测指标第141页
   ·统计学方法第141-142页
  结果第142-145页
   1. 肠安Ⅱ号方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第142页
   2. 肠安Ⅱ号方对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运动亢进的影响第142-143页
   3. 肠安Ⅱ号方对热板镇痛实验的影响第143页
   4. 肠安Ⅱ号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第143-144页
   5. 肠安Ⅱ号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第144-145页
   ·对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第144页
   ·对碳粒廓清指数的影响第144-145页
  讨论第145-146页
 实验二、肠安Ⅱ号方对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第146-180页
  实验目的第146页
  材料与方法第146-159页
   1. 实验材料第146-148页
   ·实验动物第146页
   ·实验药物第146-147页
   ·主要设备与试剂第147-148页
   2. 实验方法第148-159页
   ·动物分组与造模第148-149页
   ·各组用药及处理第149页
   ·检测指标第149-159页
   ·统计学方法第159页
  结果第159-176页
   1. 基本情况观察第159-162页
   ·症状体征第159-160页
   ·进食量第160-161页
   ·体重增长情况第161页
   ·大便含水量第161-162页
   2. 肠粘膜组织形态观察第162-166页
   ·肉眼观察第162页
   ·病理组织观察第162-166页
   3. 疾病、证候特征的疗效情况第166-169页
   ·腹壁回撤反射实验(AWR)第166页
   ·髓过氧化酶(MPO)水平第166-167页
   ·糖水偏好实验第167-168页
   ·旷场实验第168-169页
   ·尿D-木糖第169页
   4. 对肠粘膜机械屏障的影响第169-170页
    透射电镜观察肠上皮紧密连接第169-170页
   5. 对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第170-171页
    血浆内毒素第170-171页
   6. 对肠粘膜免疫屏障的影响第171-176页
   ·CD4、CD8水平第171-173页
   ·IL-4、IL-1β水平第173-174页
   ·SIgA浆细胞计数第174-175页
   ·SIgA含量第175-176页
   ·PGE2水平第176页
  讨论第176-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82页
论文小结第182-184页
 1. 研究主要结论第182页
 2. 研究创新点第182-183页
 3.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183-184页
致谢第184-186页
个人简介第186-188页
附录-查新报告第188-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对波动性高血糖介导血管内皮损伤过程中血小板活化及PKCβ1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含砷中药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基因甲基化调控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