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波形综合相对熵的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法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引言 | 第8页 |
| ·谐振接地系统现有选线方法概述 | 第8-13页 |
| ·稳态方法 | 第8-9页 |
| ·暂态方法 | 第9-10页 |
| ·多判据的融合选线方法 | 第10-11页 |
| ·基于波形相似的选线方法 | 第11-13页 |
| ·影响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准确性的原因 | 第13页 |
|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第15-27页 |
| ·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稳态分析 | 第15-17页 |
| ·稳态电压分析 | 第15-16页 |
| ·稳态电流分析 | 第16-17页 |
| ·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暂态分析 | 第17-20页 |
| ·暂态电容电流 | 第17-18页 |
| ·暂态电感电流 | 第18-19页 |
| ·暂态接地电流 | 第19页 |
| ·大过渡电阻对系统的影响 | 第19-20页 |
| ·暂态电流波形相似原理分析 | 第20-24页 |
| ·电弧故障分析 | 第24-26页 |
| ·电弧理论 | 第24页 |
| ·电弧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基于波形综合相对熵的故障选线方法 | 第27-41页 |
| ·基于HHT的故障时刻判定 | 第27-29页 |
| ·HHT时频分析法 | 第27页 |
| ·经验模态分解(EMD) | 第27-28页 |
| ·Hilbert变换 | 第28-29页 |
| ·基于HHT的故障时刻判定 | 第29页 |
| ·综合相对熵特征矩阵 | 第29-36页 |
| ·直方图分解 | 第29-33页 |
| ·相对熵矩阵 | 第33-34页 |
| ·幅值矩阵 | 第34-35页 |
| ·综合相对熵矩阵 | 第35-36页 |
| ·基于模糊核聚类的故障选线 | 第36-39页 |
| ·模糊核聚类 | 第36-38页 |
| ·基于KFCM的故障选线 | 第38-39页 |
| ·故障选线流程图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基于ATP的谐振接地系统仿真分析 | 第41-67页 |
| ·谐振接地系统的ATP建模 | 第41-46页 |
| ·ATP软件介绍 | 第41-42页 |
| ·谐振接地系统 | 第42页 |
| ·各元件的ATP建模 | 第42-46页 |
| ·典型故障分析及选线 | 第46-61页 |
| ·相电压过峰值的小电阻接地故障 | 第46-48页 |
| ·相电压过峰值的高阻接地故障 | 第48-50页 |
| ·相电压过零的小电阻接地故障 | 第50-53页 |
| ·相电压过零的高阻接地故障 | 第53-54页 |
| ·电弧接地故障 | 第54-61页 |
| ·不同故障条件对选线方法的影响 | 第61-66页 |
| ·两点接地故障 | 第61-62页 |
| ·电磁噪声的影响 | 第62-63页 |
| ·断线故障 | 第63-64页 |
| ·采样不同步的影响 | 第64-65页 |
| ·不同补偿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附录A | 第74-75页 |
| 附录B | 第75-76页 |
| 附录C | 第76-77页 |
| 附录D | 第77-78页 |
| 附录E | 第78-79页 |
| 附录F | 第79-80页 |
| 附录G | 第80-81页 |
| 附录H | 第81-82页 |
| 附录I | 第82-83页 |
| 附录J | 第83-84页 |
| 附录K | 第84-85页 |
| 附录L | 第85-86页 |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