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Summary | 第4-7页 |
| 1 前言 | 第7-1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3页 |
| ·坡沟系统水沙研究 | 第7-9页 |
| ·侵蚀沟道分级分类现状 | 第9-10页 |
| ·侵蚀沟道分级现状 | 第9-10页 |
| ·侵蚀沟道分类现状 | 第10页 |
| ·沟道治理开发利用现状 | 第10-12页 |
| ·水土保持措施对位配置研究 | 第12-13页 |
| ·生态位与资源位理论及研究 | 第12页 |
| ·水土保持对位配置研究 | 第12-13页 |
|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 ·坡沟侵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3页 |
| ·坡沟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4-20页 |
|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 ·地质地貌 | 第14-15页 |
| ·气象水文 | 第15页 |
| ·土壤 | 第15-16页 |
| ·植被 | 第16页 |
| ·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治理现状 | 第16-17页 |
| ·水土流失危害 | 第16页 |
| ·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 第16-17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7页 |
| ·研究点概况 | 第17-20页 |
| 3 研究技术途径 | 第20-26页 |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典型小流域水沙来源研究 | 第20页 |
| ·典型小流域侵蚀沟道分级研究 | 第20页 |
| ·典型小流域侵蚀沟道分类研究 | 第20页 |
| ·典型小流域侵蚀沟道利用现状模式调查研究 | 第20页 |
| ·典型小流域沟道水土保持措施对位配置模式研究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 ·坡沟系统水沙来源研究 | 第22页 |
| ·侵蚀沟道分级研究 | 第22页 |
| ·侵蚀沟道分类研究 | 第22-23页 |
| ·典型小流域侵蚀沟道利用现状调查 | 第23页 |
| ·典型小流域沟道水土保持措施对位配置模式研究 | 第23-26页 |
| ·植物措施对位配置研究 | 第23-25页 |
| ·工程措施对位配置研究 | 第25-26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54页 |
| ·不同时段坡沟系统水沙来源研究 | 第26-30页 |
| ·侵蚀沟道分级研究 | 第30-32页 |
| ·侵蚀沟道数量调查 | 第30页 |
| ·沟道分级图绘制 | 第30-31页 |
| ·流域沟道特征值提取 | 第31-32页 |
| ·侵蚀沟道分类研究 | 第32-36页 |
| ·按沟道的开析状况分类 | 第33-34页 |
| ·按沟道的割裂状况分类 | 第34页 |
| ·按沟道主支沟状况分类 | 第34-36页 |
| ·典型小流域侵蚀沟道利用现状调查 | 第36-42页 |
| ·南小河沟流域沟道水保措施现状调查 | 第36页 |
| ·南小河沟流域沟道植物措施现状调查 | 第36-39页 |
| ·高塬沟壑区沟道利用模式 | 第39-42页 |
| ·典型小流域沟道水土保持措施对位配置模式研究 | 第42-54页 |
| ·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模式研究 | 第42-51页 |
| ·小流域自然资源状况分析及沟道立地条件类型划分(资源位) | 第42-43页 |
| ·不同植物种类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分析(生态位) | 第43-48页 |
| ·植物种生态适宜度计算 | 第48-51页 |
| ·不同沟道立地类型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模式 | 第51页 |
| ·工程措施对位配置模式研究 | 第51-54页 |
| ·不同类型治沟工程及自然地质状况分析 | 第51-53页 |
| ·不同类型治沟工程对位配置模式 | 第53-54页 |
| 5 结论及讨论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侵蚀沟道分级分类 | 第54页 |
| ·坡沟系统水沙来源 | 第54页 |
| ·沟道治理现状模式 | 第54-55页 |
| ·沟道治理对位配置模式 | 第55页 |
| ·讨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 导师简介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