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中国好人文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绪论第11-1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理论意义第11页
     ·实践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页
   ·研究方法第12-14页
2 好人文化概述第14-28页
   ·相关基本概念第14-16页
     ·好人是一个既含糊又确定的赞誉称谓第14-16页
     ·好人文化的内涵第16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好人文化精神第16-19页
     ·博爱大众的经邦济世精神第16-17页
     ·推崇仁爱的修身立人精神第17-18页
     ·成仁取义的气节操守精神第18页
     ·尊老爱幼的人伦精神第18-19页
     ·注重践履的身体力行精神第19页
   ·好人文化的特性第19-21页
     ·典范性第20页
     ·时代性第20页
     ·客观性第20页
     ·群众性第20页
     ·真实性第20-21页
   ·好人文化的功能第21-22页
     ·社会调节功能第21页
     ·社会认识功能第21页
     ·社会导向功能第21-22页
     ·社会激励功能第22页
   ·好人文化的类型第22-28页
     ·助人为乐型第23页
     ·见义勇为型第23-24页
     ·敬业奉献型第24-25页
     ·帮教助学型第25-26页
     ·孝老爱亲型第26页
     ·扶贫济困型第26-28页
3 好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第28-32页
   ·好人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第28-29页
   ·构建好人文化有助于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第29页
   ·构建好人文化有利于减少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第29-30页
   ·好人文化有助于人们对道德行为的甄选第30-31页
   ·好人文化有利于社会管理的创新第31-32页
4 马克思主义关于好人文化塑造运作机制与效果分析第32-35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典型示范”第32页
   ·列宁论“榜样的力量”第32页
   ·毛泽东论典型报道第32-33页
   ·邓小平论新闻宣传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33页
   ·江泽民论舆论导向思想第33页
   ·胡锦涛论“三贴近”和“八荣八耻”第33-35页
5 构建中国好人文化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析第35-40页
   ·构建好人文化存在的问题第35-37页
     ·好人难做第35页
     ·争做好人缺失制度保障第35-36页
     ·好人缺乏大众认同第36-37页
   ·构建好人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第37-40页
     ·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道德规范冲击第37-38页
     ·制度规范滞后第38页
     ·社会价值观的转变第38-40页
6 发展中国好人文化的建议第40-47页
   ·实现好人权益保障的制度化第41-43页
     ·权益保障对象的界定第41-42页
     ·立法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第42页
     ·建立健全评选机制第42页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第42-43页
     ·注重权益保障的实施第43页
   ·加强好人文化教育第43-45页
     ·教育引导应避免一刀切,做到因势利导第43-44页
     ·提高大众对好人文化的认识度第44页
     ·重视未成年阶段的好人文化教育第44页
     ·教育引导过程中注重实践活动第44-45页
   ·促进好人文化健康发展第45-46页
     ·充分利用现代宣传媒介第45页
     ·发挥文艺作品的作用第45页
     ·成立专门的中国好人事迹巡讲团第45-46页
   ·好人文化建设“三贴近”原则第46-47页
7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致谢第49-51页
作者简介第51-52页
导师简介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胡风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下一篇:城市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研究--以赤峰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