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 | 第9-16页 |
(一) 我国新股发行监管模式的演变 | 第9-10页 |
1. “额度管理”阶段:1993年至1995年 | 第9页 |
2. “指标管理”阶段:1996年至2000年 | 第9-10页 |
3. “通道制”阶段:2001年至2004年 | 第10页 |
4. “保荐制”阶段:2004年至今 | 第10页 |
(二) 我国新股发行方式的演变 | 第10-13页 |
1. “发售认购证(表)”方式:1991年至1993年 | 第11页 |
2. “全额预缴款、比例配售、上网竞价”方式:1994年至1995年 | 第11页 |
3. “网上抽签定价”方式:1995年至1998年 | 第11-12页 |
4. “网上抽签与网下配售”相结合方式:1998年至今 | 第12-13页 |
(三)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制度的演变 | 第13-16页 |
1. 行政定价阶段:1991年至1999年 | 第13-14页 |
2. 放宽发行市盈率定价阶段:1999年至2001年上半年 | 第14页 |
3. 管制发行市盈率定价阶段:2001年下半年至2004年 | 第14页 |
4. 询价阶段:2005年至今 | 第14-16页 |
二、当前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 第16-26页 |
(一)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22页 |
1. 我国新股发行监管法律制度的不足 | 第16-18页 |
2. 我国询价制度及申购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3. 新股发行显失公平 | 第20-22页 |
(二) 新股发行改革发展的目标 | 第22-23页 |
(三) 新股发行改革发展的原则 | 第23-26页 |
1. “三公”原则 | 第23页 |
2. 效率原则 | 第23页 |
3. 依法监管原则 | 第23-24页 |
4. 监管与自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第24页 |
5. 市场化原则 | 第24-25页 |
6. 责权利一致原则 | 第25-26页 |
三、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及配套的制度设计 | 第26-40页 |
(一)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重点领域 | 第26-34页 |
1. 建立健全证券市场法律制度 | 第26-29页 |
2. 完善证监会的市场监管权 | 第29-32页 |
3. 培育契约精神和市场信用机制 | 第32-34页 |
(二)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配套的制度设计 | 第34-40页 |
1.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更加市场化 | 第34-36页 |
2. 强化责任主体的诚信义务 | 第36-37页 |
3. 监管领域的机制逐渐完善 | 第37-38页 |
4. 改革新股配售方式 | 第38-40页 |
四、改革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不足之处及完善 | 第40-43页 |
(一)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不足之处 | 第40-41页 |
1. 制度性犯罪的大量涌现 | 第40页 |
2. 制度对中小投资者的不公 | 第40页 |
3. 实行注册制的条件不够成熟 | 第40-41页 |
(二)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完善建议 | 第41-43页 |
1. 落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主体责任 | 第41-42页 |
2. 积极慎重地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 第42页 |
3. 解决新股发行制度不公问题 | 第42页 |
4.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法治方向——向中小投资者倾斜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