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4页 |
清代医案研究述要 | 第24-32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前言 | 第32-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50页 |
1 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的筛选 | 第34-36页 |
·清代医案著作的选择标准 | 第34页 |
·清代名医医案著作的选择标准 | 第34-35页 |
·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的选择标准 | 第35-36页 |
·从肾论治医案的纳入标准 | 第35页 |
·从肾论治医案的排除标准 | 第35-36页 |
2 清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的标注 | 第36-50页 |
·病因标注 | 第37-38页 |
·病机标注 | 第38-40页 |
·病名标注 | 第40-43页 |
·证名标注 | 第43页 |
·症状标注 | 第43页 |
·治则标注 | 第43-44页 |
·治法标注 | 第44-46页 |
·方剂标注 | 第46-47页 |
·中药标注 | 第47-48页 |
·针灸标注 | 第48页 |
·体质标注 | 第48-49页 |
·养生标注 | 第49-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69页 |
1 病因统计结果 | 第50-51页 |
2 病机统计结果 | 第51-52页 |
3 病名统计结果 | 第52-56页 |
4 证名统计结果 | 第56页 |
5 症状统计结果 | 第56-57页 |
6 治则统计结果 | 第57页 |
7 治法统计结果 | 第57-58页 |
8 方剂统计结果 | 第58-59页 |
9 中药统计结果 | 第59-64页 |
·中药使用频次排名前 20 位的统计结果 | 第60-61页 |
·中药药性累计频次统计结果 | 第61页 |
·中药药味累计频次统计结果 | 第61-62页 |
·中药归经累计频次统计结果 | 第62页 |
·中药类别累计频次统计结果 | 第62-64页 |
10 针灸统计结果 | 第64页 |
11 体质统计结果 | 第64页 |
12 养生统计结果 | 第64-65页 |
13 数据挖掘结果 | 第65-69页 |
·高频次症状聚类分析结果 | 第66-67页 |
·高频次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 第67-69页 |
讨论 | 第69-97页 |
1 病因结果分析讨论 | 第69-72页 |
·内伤类病因为从肾论治医案之首要病因 | 第69-70页 |
·外感病因得到了清代医家的高度重视 | 第70-71页 |
·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年老体衰等病因在从肾论治医案中均有体现 | 第71-72页 |
2 病机结果分析讨论 | 第72-73页 |
·肾脏自身功能失调病机在从肾论治医案中均有论述 | 第72页 |
·清代医家重视与肾相关脏腑病机 | 第72-73页 |
·从肾论治医案中病机与治法、遣方、用药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 第73页 |
3 病名结果分析讨论 | 第73-77页 |
·肾阴虚、肝肾阴虚类疾病谱 | 第74-75页 |
·虚劳 | 第74页 |
·血证 | 第74页 |
·咳嗽 | 第74页 |
·淋证 | 第74-75页 |
·遗精 | 第75页 |
·五官科疾病 | 第75页 |
·肾气虚类疾病谱 | 第75-76页 |
·喘证 | 第75页 |
·遗精 | 第75-76页 |
·肾阳虚类疾病谱 | 第76页 |
·腰痛、痹证 | 第76页 |
·消渴 | 第76页 |
·脾肾阳虚类疾病谱 | 第76页 |
·支饮 | 第76页 |
·泄泻 | 第76页 |
·水肿 | 第76页 |
·肾精亏损类疾病谱 | 第76-77页 |
·眩晕、中风 | 第76-77页 |
·妇科疾病 | 第77页 |
4 证名结果分析讨论 | 第77-78页 |
5 症状结果分析讨论 | 第78-80页 |
·从肾论治医案中高频症状的出现符合肾经脉的循行特点 | 第79页 |
·症状中脉诊与舌诊的统计结果规律性不强 | 第79页 |
·小便异常是决定从肾论治的第一主症 | 第79-80页 |
6 治则结果分析讨论 | 第80-81页 |
7 治法结果分析讨论 | 第81-82页 |
·从肾论治医案中补益法为最常用治法 | 第81-82页 |
·从肾论治医案所涉及治法均为指导临床处方用药而设 | 第82页 |
8 方剂结果分析讨论 | 第82-86页 |
·从肾论治处方忌峻补之剂 | 第82-83页 |
·从肾论治医案中六味地黄丸为补肾阴第一方 | 第83-85页 |
·六味地黄丸治证涉及内、外、妇、五官科疾病 | 第83-84页 |
·六味地黄丸治证病位以五脏为主 | 第84页 |
·六味地黄丸治法以壮水滋阴潜阳为主 | 第84-85页 |
·从肾论治医案中温补肾阳以金匮肾气丸为首选方 | 第85-86页 |
·金匮肾气丸主要用于治疗水液代谢异常所导致的疾病 | 第85-86页 |
·金匮肾气丸重在温养肺、脾、肾三脏 | 第86页 |
9 中药结果分析讨论 | 第86-89页 |
·从肾论治医案中使用中药药性以温、平为主 | 第87页 |
·从肾论治重用甘味药以补虚为本 | 第87-88页 |
·从肾论治药物归经以五脏为主 | 第88-89页 |
10 针灸结果分析讨论 | 第89页 |
11 体质结果分析讨论 | 第89-91页 |
12 养生结果分析讨论 | 第91-92页 |
·从肾论治医案中调护内容与《内经》思想一脉相承 | 第92页 |
·从肾论治医案中以治疗为手段的养生方法未有提及 | 第92页 |
13 从肾论治医案中数据挖掘的聚类结果分析讨论 | 第92-96页 |
·高频次症状聚类结果分析讨论 | 第93-94页 |
·高频次中药聚类结果分析讨论 | 第94-96页 |
14 本项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96-97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个人简介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