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滨水护坡的生态转型与景观营造形式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论文研究意义第11-13页
   ·论文研究内容第13页
   ·论文研究方法第13-15页
     ·文献检索第13-14页
     ·外业调查第14页
     ·内业处理第14-15页
第2章 滨水护坡的发展与生态转型第15-32页
   ·主要概念的界定第15-16页
     ·滨水区第15页
     ·护坡第15页
     ·生态护坡第15-16页
   ·生态护坡与传统护坡的比较第16-18页
   ·国内外滨水区生态护坡景观发展概况第18-20页
     ·国内滨水区生态护坡景观发展概况第18-19页
     ·国外滨水区生态护坡景观发展概况第19-20页
   ·现阶段护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0-24页
     ·在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在景观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护坡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生态护坡技术原则第24-25页
     ·结构稳定性原则第24页
     ·保持生态性原则第24页
     ·注重亲水性原则第24-25页
     ·兼顾景观性原则第25页
   ·生态护坡的分类及特点分析第25-32页
     ·草皮生态护坡第25-26页
     ·树木生态护坡第26页
     ·水生植物复合型护坡第26-27页
     ·木材生态护坡第27-28页
     ·石材生态护坡第28-29页
     ·石笼生态护坡第29页
     ·生态砖护坡第29-30页
     ·生态混凝提护坡第30-32页
第3章 滨水护坡景观设计基本理论及景观营造方法第32-49页
   ·生态设计理论第32-33页
     ·生态设计的内涵第32页
     ·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第32页
     ·景观设计的内涵第32-33页
     ·护坡营造的概念第33页
     ·护坡景观营造的意义第33页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第33-36页
     ·景观生态学的内涵第33-34页
     ·景观空间格局优化方法第34-35页
     ·水利工程学理论第35-36页
   ·护坡营造的基本原则第36-37页
     ·以人为本原则第36页
     ·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原则第36页
     ·场所地域性原则第36页
     ·经济美观原则第36-37页
   ·滨水护坡景观的组成要素第37-38页
   ·滨水护坡景观设计方法第38-49页
     ·现状调查第38页
     ·总体布局第38-39页
     ·护坡景观设计第39-49页
第4章 山东省会文化中心腊山河生态休闲区护坡景观营造形式研究第49-57页
   ·区位背景研究第49-50页
     ·地理位置第49-50页
     ·文化传统第50页
   ·项目概况第50-51页
     ·设计理念第50页
     ·设计要点第50-51页
     ·分区介绍第51页
   ·生态护坡设计第51-54页
     ·护坡的平面设计第51-52页
     ·护坡剖面的形式第52页
     ·护坡的植物种植第52-54页
   ·景观视觉营造第54-55页
     ·景观主体第54页
     ·色彩和肌理第54页
     ·节奏和韵律第54-55页
   ·亲水景观设计第55-57页
     ·观景平台第55页
     ·临水步道第55-57页
结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后记第60-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展览建筑表皮研究
下一篇:山东省小三线工业遗存田野调查及整体价值评价--鲁中南沂蒙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