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生物防治的现状 | 第9-14页 |
·生物防治资源的种类 | 第9-10页 |
·病原微生物类 | 第9-10页 |
·捕食性天敌类 | 第10页 |
·寄生性天敌类 | 第10页 |
·影响寄生性天敌个体发育的因素 | 第10-12页 |
·环境因素 | 第10-11页 |
·花粉、花蜜 | 第11页 |
·遗传变异 | 第11页 |
·转基因产品 | 第11页 |
·化学农药 | 第11-12页 |
·其他方面---过寄生、外来物种等 | 第12页 |
·杀菌剂对寄生性天敌的影响 | 第12-14页 |
·国内杀菌剂对寄生性天敌影响的研究 | 第13页 |
·国外杀菌剂对寄生性天敌影响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主要杀菌剂类型及作用机理 | 第14-16页 |
·三唑类杀菌剂 | 第14-15页 |
·作用机理 | 第14-15页 |
·主要杀菌剂品种 | 第15页 |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 第15-16页 |
·作用机理 | 第15页 |
·主要杀菌剂品种 | 第15-16页 |
·斑痣悬茧蜂的研究情况 | 第16-17页 |
·斑痣悬茧蜂简介 | 第16-17页 |
·寄主范围 | 第17页 |
·研究状况 | 第17页 |
·关于斑痣悬茧蜂与寄主的研究 | 第17页 |
·农药对斑痣悬茧蜂的影响 | 第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2 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成虫的毒性测定 | 第19-2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9-20页 |
·供试昆虫 | 第19页 |
·供试药剂 | 第19页 |
·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急性毒性的测定 | 第19-20页 |
·采用药膜法测定 8 种杀菌剂触杀毒性对斑痣悬茧蜂存活的影响 | 第20页 |
·采用饲喂法测定 8 种杀菌剂胃毒毒性对斑痣悬茧蜂存活的影响 | 第20页 |
·数据分析 | 第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8 种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的急性毒性 | 第20-21页 |
·8 种杀菌剂药膜法处理对斑痣悬茧蜂存活的影响 | 第21-22页 |
·8 种杀菌剂饲喂法处理对斑痣悬茧蜂存活的影响 | 第22-23页 |
·8 种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的致死效应 | 第23-24页 |
·讨论 | 第24-27页 |
·杀菌剂药膜法处理对斑痣悬茧蜂的影响 | 第24-25页 |
·杀菌剂饲喂法处理对斑痣悬茧蜂的影响 | 第25页 |
·两种处理方法对斑痣悬茧蜂的毒性比较 | 第25-27页 |
3 肟菌酯和戊菌唑对斑痣悬茧蜂发育的影响 | 第27-3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7-28页 |
·供试昆虫和药剂 | 第27页 |
·供试植物 | 第27页 |
·处理斑痣悬茧蜂成虫对子代发育的影响 | 第27-28页 |
·处理甜菜夜蛾幼虫对不同虫态斑痣悬茧蜂的影响 | 第28页 |
·处理斑痣悬茧蜂茧对其发育的影响 | 第28页 |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杀菌剂处理斑痣悬茧蜂成虫对子代发育的影响 | 第28-29页 |
·杀菌剂处理甜菜夜蛾对斑痣悬茧蜂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9-31页 |
·杀菌剂处理蜂茧对斑痣悬茧蜂的影响 | 第31页 |
·讨论 | 第31-34页 |
·对斑痣悬茧蜂成虫阶段影响 | 第31-32页 |
·对寄主体内卵、幼虫发育的影响 | 第32-33页 |
·对茧期发育的影响 | 第33-34页 |
4 肟菌酯和戊菌唑对斑痣悬茧蜂两种解毒酶的影响 | 第34-4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药剂处理方法 | 第34-35页 |
·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测定 | 第35-36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测定 | 第36页 |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杀菌剂处理后斑痣悬茧蜂体内 CarE 的活性 | 第36-37页 |
·杀菌剂处理后斑痣悬茧蜂体内 GST 的活性 | 第37页 |
·杀菌剂处理不同时间对斑痣悬茧蜂 CarE 活性变化的比较 | 第37-38页 |
·杀菌剂处理不同时间对斑痣悬茧蜂 GST 活性变化的比较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2页 |
·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体内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页 |
·杀菌剂对昆虫代谢的影响 | 第40-42页 |
5 全文主要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