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10页 |
| 图表目录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城市发展生态问题严重 | 第12页 |
| ·现有生态城市指标存在局限 | 第12页 |
| ·法定规划体系缺少对低碳生态考虑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重点与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重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 ·生态城市 | 第16-17页 |
| ·生态城市规划 | 第17-18页 |
| ·生态城市指标 | 第18页 |
| ·生态控制指标 | 第18-20页 |
| 第2章 现有指标体系及案例分析 | 第20-42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宏观层面相关指标体系 | 第20-29页 |
| ·国外指标 | 第20-24页 |
| ·国内指标 | 第24-29页 |
| ·地块层面相关指标体系 | 第29-37页 |
| ·国外指标 | 第29-31页 |
| ·国内指标 | 第31-37页 |
| ·现有研究 | 第37-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第3章 生态城市指标在规划设计中的转换 | 第42-58页 |
| ·转换基础 | 第42-44页 |
| ·生态城市发展的策略 | 第42页 |
| ·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策略 | 第42-44页 |
| ·转换途径 | 第44-45页 |
| ·转换分析 | 第45-54页 |
| ·空间 | 第45-47页 |
| ·交通 | 第47-48页 |
| ·资源 | 第48-50页 |
| ·环境 | 第50-52页 |
| ·建筑 | 第52-54页 |
| ·指标转换 | 第54-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4章 生态控制指标框架构建 | 第58-70页 |
| ·框架的构建 | 第58-59页 |
| ·构建的原则 | 第58页 |
| ·框架的构建 | 第58-59页 |
| ·既有控制指标的分析 | 第59-61页 |
| ·指标的不足 | 第59-60页 |
| ·指标的优化 | 第60-61页 |
| ·新增控制指标的解读 | 第61-68页 |
| ·空间 | 第61-63页 |
| ·交通 | 第63-64页 |
| ·资源 | 第64-66页 |
| ·环境 | 第66-67页 |
| ·建筑 | 第67-68页 |
| ·小结 | 第68-70页 |
| 第5章 指标应用——如东县中心市场地块再开发城市设计 | 第70-90页 |
| ·概况 | 第70页 |
| ·目标与策略 | 第70-71页 |
| ·目标 | 第70页 |
| ·生态规划策略 | 第70-71页 |
| ·生态指标与规划设计 | 第71-80页 |
| ·空间 | 第71-72页 |
| ·交通 | 第72-75页 |
| ·资源 | 第75-76页 |
| ·环境 | 第76-77页 |
| ·建筑 | 第77-79页 |
| ·生态控制指标一览表 | 第79-80页 |
| ·具体指标应用分析 | 第80-89页 |
| ·容积率 | 第80-87页 |
| ·停车配套 | 第87-88页 |
| ·绿量指标 | 第88-89页 |
| ·小结 | 第89-90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90-92页 |
| ·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