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52页 |
1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研究 | 第12-19页 |
·野生大豆资源的抗旱性鉴定 | 第12-16页 |
·野生大豆资源的抗旱性评价 | 第16-17页 |
·野生大豆优异抗旱基因资源在育种中的成功应用 | 第17-19页 |
2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抗旱基因的发掘 | 第19-41页 |
·抗旱基因的种类 | 第19-30页 |
·发掘方法 | 第30-41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2页 |
第二章 山西野生大豆生物学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2-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材料 | 第52-53页 |
·生物学性状的获取 | 第53-54页 |
·分子标记数据的获取 | 第54页 |
·统计方法 | 第54-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山西不同地区野生大豆生物学性状的比较 | 第55-58页 |
·山西三个地区野生与地方种质生物学性状的比较 | 第58-59页 |
·野生大豆生物学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9-61页 |
3 讨论 | 第61-64页 |
·野生大豆生物学性状变异类型的探讨 | 第61页 |
·大豆生物学性状的关联分析探讨 | 第61页 |
·显著性水平影响关联位点的检测率 | 第61-62页 |
·本研究与同类研究的比较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第三章 干旱胁迫下山西野生大豆茸毛密度的关联分析 | 第65-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材料 | 第65页 |
·试验设计 | 第65-66页 |
·性状指标考察 | 第66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3页 |
·两种水分处理下野生大豆种质茸毛密度分布情况 | 第66-67页 |
·不同水分处理茸毛密度在山西不同地区野生大豆种质间的比较 | 第67-69页 |
·不同水分处理茸毛密度在山西三个地区野生与地方大豆种质间的比较 | 第69-71页 |
·野生大豆种质茸毛密度的关联分析 | 第71-73页 |
3 讨论 | 第73-75页 |
·控制大豆茸毛密度的QTL | 第73-74页 |
·大豆茸毛密度的遗传及其与抗病虫基因的关系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第四章 干旱胁迫下山西野生大豆生理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76-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材料 | 第76页 |
·试验设计 | 第76页 |
·性状指标考察 | 第76-77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8页 |
·山西不同生态区野生大豆生理性状的比较 | 第77-81页 |
·山西三个地区大豆野生与地方种质生理性状的比较 | 第81-84页 |
·野生大豆种质生理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84-88页 |
3 讨论 | 第88-90页 |
·显著性水平影响关联位点检测率的探讨 | 第88页 |
·控制大豆生理性状的QTL | 第88-89页 |
·标记密度与关联位点的探讨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干旱胁迫下山西野生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91-11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材料 | 第91页 |
·试验设计 | 第91页 |
·性状指标考察 | 第91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91-9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5页 |
·山西不同地区野生大豆种质产量相关性状比较 | 第92-94页 |
·山西三个地区野生与地方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比较 | 第94-97页 |
·产量相关性状与耐旱系数的相关分析 | 第97页 |
·野生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97-104页 |
·显著性水平对关联位点检测率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3 讨论 | 第105-108页 |
·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QTL比较 | 第105-107页 |
·本研究的局限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P5CS基因的多态性分析、标记开发及其他抗旱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 | 第110-1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4页 |
·试验材料 | 第111页 |
·试验方法 | 第111-11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21页 |
·P5CS序列结构 | 第114-115页 |
·P5CS序列多态性 | 第115-116页 |
·P5CS基因标记的开发 | 第116页 |
·P5CS不同单倍型与抗旱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116-117页 |
·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 | 第117-121页 |
3 讨论 | 第121-124页 |
·P5CS基因的序列多态性与标记开发 | 第121-122页 |
·候选基因与其他大豆相关性状的关系 | 第122页 |
·P值的显著性水平与关联位点检出率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125-131页 |
1 山西野生大豆生物学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125页 |
2 山西野生大豆干旱胁迫下叶片茸毛密度的关联分析 | 第125-126页 |
3 山西野生大豆干旱胁迫下生理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126-127页 |
4 山西野生大豆干旱胁迫下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127-129页 |
5 P5CS基因的多态性分析、标记开发及与大豆抗旱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129页 |
6 其他抗旱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 | 第129-131页 |
Abstract | 第131-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