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8页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的理论综述 | 第8-14页 |
·国外研究理论综述 | 第9-12页 |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理论综述 | 第12-14页 |
·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 | 第15-16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16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16-18页 |
第2章 疏附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18-28页 |
·疏附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 | 第18-21页 |
·疏附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 | 第18-19页 |
·疏附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 第19-21页 |
·疏附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 | 第21-25页 |
·自发外出务工 | 第21-22页 |
·经纪人带动 | 第22-23页 |
·政府组织 | 第23-25页 |
·疏附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25-28页 |
·积极影响 | 第25-26页 |
·消极影响 | 第26-28页 |
第3章 制约疏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 | 第28-34页 |
·主观因素 | 第28-29页 |
·人力资本因素 | 第28-29页 |
·社会资本因素 | 第29页 |
·经济因素 | 第29-31页 |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29-30页 |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第30页 |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30-31页 |
·城镇化发展水平低 | 第31页 |
·制度因素 | 第31-33页 |
·户籍制度 | 第31-32页 |
·土地经营政策 | 第32页 |
·产业结构政策 | 第32-33页 |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 第33页 |
·农村劳动力的择业就业观念 | 第33-34页 |
第4章 疏附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疏附县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 | 第34页 |
·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延缓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第34-35页 |
·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35-36页 |
·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经济效益 | 第36-37页 |
·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弱 | 第37-38页 |
·城镇化落后,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 第38-39页 |
第5章 疏附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建议 | 第39-45页 |
·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 第39-40页 |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就近就地转移 | 第39页 |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 第39-40页 |
·加大农村教育培训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 第40-41页 |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双语教育” | 第40页 |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提高转移就业能力 | 第40-41页 |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思想教育,改变农民传统的就业观念 | 第41页 |
·制定有利于转移的政策,改善创业就业环境 | 第41-42页 |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 第41-42页 |
·改革外出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 | 第42页 |
·改革土地流转制度,释放农村劳动力 | 第42页 |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42-43页 |
·培育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第42-43页 |
·鼓励和扶持农民自主创业 | 第43页 |
·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 第43-45页 |
·建立专门统一的劳务服务机构 | 第43-44页 |
·构建网络信息平台,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好优质服务 | 第44页 |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工作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