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1页 |
| §1.1 引言 | 第6-7页 |
| §1.2 医学三维数据场的可视化 | 第7-8页 |
| §1.3 医学图像可视化系统的现状 | 第8-9页 |
| §1.4 三维影像工作站 | 第9-10页 |
| §1.5 本文的研究任务 | 第10-11页 |
| 第2章 三维医学图像可视化绘制技术 | 第11-19页 |
| §2.1 可视化绘制预处理技术 | 第11-13页 |
| §2.1.1 分割标注 | 第11-12页 |
| §2.1.2 配准和融合 | 第12-13页 |
| §2.2 绘制技术 | 第13-19页 |
| §2.2.1 面绘制 | 第13-15页 |
| §2.2.2 体绘制 | 第15-16页 |
| §2.2.3 系统的绘制方案 | 第16-19页 |
| 第3章 医学图像可视化平台的设计和开发 | 第19-34页 |
| §3.1 概述 | 第19页 |
| §3.2 硬件配置 | 第19-21页 |
| §3.2.1 3Dlabs Permedia(?)3 Create! | 第19-20页 |
| §3.2.2 VolumePro体绘制卡 | 第20-21页 |
| §3.3 软件构架 | 第21-22页 |
| §3.3.1 操作系统 | 第21页 |
| §3.3.2 可视化工具包(VTK) | 第21-22页 |
| §3.3.3 开发工具和面向对象技术 | 第22页 |
| §3.4 系统方案的设计 | 第22-23页 |
| §3.5 可视化平台的功能及特点 | 第23-32页 |
| §3.5.1 数据获取模块 | 第24-25页 |
| §3.5.2 图像编辑模块 | 第25页 |
| §3.5.3 二维图像控制模块 | 第25-26页 |
| §3.5.4 三维体控制模块 | 第26-27页 |
| §3.5.5 三维绘制控制模块 | 第27-29页 |
| §3.5.6 视图控制模块 | 第29页 |
| §3.5.7 动态库模块 | 第29-32页 |
| §3.6 结果和讨论 | 第32-34页 |
| 第4章 显示协议的研究和实现 | 第34-48页 |
| §4.1 显示协议的分类 | 第34-38页 |
| §4.1.1 显示协议的目的 | 第35页 |
| §4.1.2 图像数据的采集 | 第35-36页 |
| §4.1.3 显示协议的分类 | 第36-38页 |
| §4.2 绘制方案的设计 | 第38-41页 |
| §4.2.1 传递函数 | 第38-39页 |
| §4.2.2 光源 | 第39页 |
| §4.2.3 体元合成方案 | 第39-40页 |
| §4.2.4 环境光和表面材料属性 | 第40-41页 |
| §4.2.5 相机 | 第41页 |
| §4.3 显示协议的框架 | 第41-43页 |
| §4.4 基于可视化平台的实现 | 第43-48页 |
| §4.4.1 基于可视化平台的实现 | 第43页 |
| §4.4.2 结果和讨论 | 第43-48页 |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第48-52页 |
| §5.1 总结 | 第48-49页 |
| §5.1.1 工作总结 | 第48页 |
| §5.1.2 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48-49页 |
| §5.2 展望 | 第49-52页 |
| §5.2.1 系统平台的改进和拓展 | 第49页 |
| §5.2.2 虚拟内窥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 第49-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附录 医学图像文件格式 | 第56-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