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引言 | 第11-25页 |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11-13页 |
| 二、 选题的价值 | 第13-14页 |
| 三、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22页 |
|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2页 |
| 五、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2-25页 |
| 第一章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概述 | 第25-48页 |
| 一、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理论资源 | 第25-37页 |
| (一)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西方镜鉴 | 第25-33页 |
| (二)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大众化思想 | 第33-37页 |
| 二、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实践形态 | 第37-43页 |
| (一)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生发因素 | 第37-40页 |
| (二)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影响 | 第40-43页 |
| 三、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策略 | 第43-48页 |
| (一) 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 | 第43-44页 |
| (二) 以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促进大众文化健康发展 | 第44-45页 |
| (三) 以开放包容的文化姿态推动大众文化综合创新 | 第45-46页 |
| (四) 以人文精神的不断彰显提升大众文化审美品位 | 第46页 |
| (五) 以文化市场的不断规范改善大众文化发展环境 | 第46-48页 |
| 第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概述 | 第48-77页 |
| 一、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溯源 | 第48-57页 |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科学揭示 | 第48-50页 |
|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理论嬗变 | 第50-53页 |
| (三)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 第53-57页 |
| 二、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回眸 | 第57-67页 |
| (一)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转型 | 第57-60页 |
| (二)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坚持发展 | 第60-63页 |
| (三)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不断创新 | 第63-67页 |
| 三、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67-71页 |
| (一) 增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意识 | 第67-68页 |
| (二) 发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功能 | 第68-69页 |
| (三) 提升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水平 | 第69页 |
| (四) 改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教效果 | 第69-70页 |
| (五) 深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 | 第70-71页 |
| 四、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71-77页 |
| (一) 推动理论创新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要求 | 第71-72页 |
| (二) 提高传播实效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 第72-73页 |
| (三) 实现大众认同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最终目的 | 第73-74页 |
| (四) 改善社会管理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手段 | 第74-75页 |
| (五) 维护现实安全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条件 | 第75-77页 |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观照大众文化的合理解析 | 第77-99页 |
| 一、 加强和改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要求 | 第77-83页 |
| (一) 加强和改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 | 第77-80页 |
| (二) 加强和改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性 | 第80-83页 |
| 二、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观照大众文化的理论前提 | 第83-89页 |
| (一)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科学认识 | 第83-86页 |
| (二) 马克思主义对于意识形态文化特征的正确理解 | 第86-89页 |
| 三、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观照大众文化的现实基础 | 第89-99页 |
| (一) 文化产业是加强和改善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实体平台 | 第89-92页 |
| (二) 文化事业是加强和改善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题中之义 | 第92-95页 |
| (三) 大众传媒是加强和改善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传播载体 | 第95-99页 |
| 第四章 大众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影响 | 第99-117页 |
| 一、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一般特征和本土色彩 | 第99-107页 |
| (一)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一般特征 | 第99-103页 |
| (二)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本土色彩 | 第103-107页 |
| 二、 大众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作用 | 第107-112页 |
| (一) 增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时代内涵 | 第107-109页 |
| (二) 促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念更新 | 第109-110页 |
| (三) 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式转变 | 第110-112页 |
| 三、 大众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消极效应 | 第112-117页 |
| (一) 破坏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文化形象 | 第112-113页 |
| (二) 降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认同实效 | 第113-115页 |
| (三) 西方大众文化渗透威胁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 第115-117页 |
|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渗透与转化路径 | 第117-144页 |
| 一、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语言中的话语优化 | 第117-122页 |
| (一) 利用红色语言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本质 | 第118-119页 |
| (二) 借助传统语言展现意识形态民族底蕴 | 第119-120页 |
| (三) 改造外来语言体现意识形态时代韵律 | 第120-121页 |
| (四) 通过流行语言渲染意识形态时尚气息 | 第121-122页 |
| 二、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产业中的隐形转换 | 第122-128页 |
| (一) 坚持和改善文化产业政策是制度保障 | 第123-124页 |
| (二) 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是重要前提 | 第124-125页 |
| (三) 鼓励和激发文化产业投资是动力引擎 | 第125-126页 |
| (四) 引导和规范文化企业生产是关键环节 | 第126-127页 |
| (五) 倡导和培养健康文化消费是实现过程 | 第127-128页 |
| 三、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公益文化中的广泛渗透 | 第128-134页 |
| (一) 完善公益文化投入水准是基本前提 | 第129-130页 |
| (二) 提高公益文化供给能力是具体手段 | 第130-131页 |
| (三) 加强公益文化设施建设是载体依托 | 第131-132页 |
| (四) 优化公益文化人才队伍是主体支撑 | 第132-133页 |
| (五) 统筹公益文化协调发展是重要内容 | 第133-134页 |
| 四、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媒体中的社会传播 | 第134-137页 |
| (一) 加强和巩固主流媒体阵地建设 | 第135页 |
| (二) 提升媒介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 | 第135-136页 |
| (三) 灵活运用大众媒体的语言优势 | 第136页 |
| (四) 培养并树立大众媒体意见领袖 | 第136-137页 |
| (五) 巧用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 第137页 |
| 五、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对外交流中的形象塑造 | 第137-144页 |
| (一) 通过大众文化对外出口提升意识形态世界影响 | 第138-139页 |
| (二) 优化大众传媒外宣职能展示意识形态国际形象 | 第139-140页 |
| (三) 举办大众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意识形态海外认同 | 第140-141页 |
| (四) 借助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展现意识形态民族底蕴 | 第141-142页 |
| (五) 扩大当代文化海外影响突显意识形态时代内容 | 第142-144页 |
| 余论 | 第144-1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7-159页 |
| 后记 | 第159-160页 |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