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2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8-19页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 第18页 |
·绿色空间在调控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中的重要性 | 第18-19页 |
·景观格局-过程与城市环境问题研究的生态耦合性 | 第19页 |
·上海作为案例城市的适宜性 | 第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主要方法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2-36页 |
·城镇绿色空间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5页 |
·城镇绿色空间的内涵 | 第22-23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3-24页 |
·城镇绿色空间的分类体系 | 第24-25页 |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镇绿色空间信息提取 | 第25页 |
·景观生态学及景观格局-过程研究 | 第25-29页 |
·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不同尺度下景观格局及其动态演变研究 | 第28-29页 |
·城镇绿色空间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 第29-36页 |
·生态功能研究综合评述 | 第29-30页 |
·绿地结构与功能关系定量监测研究 | 第30-31页 |
·生态效应评价模型开发与应用 | 第31-33页 |
·绿色空间格局演变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背景及概况 | 第36-43页 |
·研究区域 | 第36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6-38页 |
·地理位置 | 第36-37页 |
·地形地貌 | 第37页 |
·气候气象 | 第37页 |
·土壤概况 | 第37-38页 |
·植被概况 | 第38页 |
·水系概况 | 第38页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概况 | 第38-39页 |
·上海城镇绿地建设历程 | 第39-41页 |
·上海城市绿地演变发展过程 | 第39-40页 |
·上海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演变 | 第40-41页 |
·城市化及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41-43页 |
·大气污染从市区向郊区转移 | 第41页 |
·水环境质量下降 | 第41-42页 |
·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 第42页 |
·土壤污染严重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城镇绿色空间组成结构特征及其动态演变研究 | 第43-70页 |
·城镇绿色空间信息提取 | 第43-49页 |
·数据采集与信息提取 | 第43-44页 |
·城镇绿色空间解译分类体系 | 第44-45页 |
·影像解译与分类 | 第45-49页 |
·城镇绿色空间数量结构演变分析 | 第49-56页 |
·数量演变总体特征分析 | 第49页 |
·数量演变分区特征分析 | 第49-52页 |
·绿色空间数量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 第52-56页 |
·植被覆盖度时空数量演变特征 | 第56-60页 |
·植被覆盖度遥感模型 | 第56-58页 |
·植被覆盖度的分级数量特征分析 | 第58-59页 |
·植被覆盖的动态演变分析 | 第59-60页 |
·植被结构及其演变分析 | 第60-68页 |
·研究方法 | 第60-62页 |
·植物群落类型及树种组成分析 | 第62-64页 |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演变分析 | 第64-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城镇绿色空间演变的景观格局研究 | 第70-100页 |
·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度量的主要指标与方法 | 第70-75页 |
·绿地景观空间结构指标的选择 | 第70页 |
·景观空间结构指数计算方法及意义 | 第70-75页 |
·绿色空间景观格局整体分析 | 第75-80页 |
·整体景观水平特征分析 | 第75-78页 |
·景观类型水平特征分析 | 第78-80页 |
·绿色空间景观格局梯度及其动态演变分析 | 第80-94页 |
·绿色空间演变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80页 |
·梯度分析尺度及方向特征选择 | 第80-81页 |
·绿色空间同心矩形模式梯度分析 | 第81-85页 |
·多向模式梯度分析 | 第85-91页 |
·空间格局景观梯度变化强度及趋势分析 | 第91-94页 |
·绿色空间景观多样性动态变化过程分析 | 第94-98页 |
·基于移动窗法的景观多样性空间格局分析 | 第94页 |
·景观多样性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 第94-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城镇绿色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 第100-136页 |
·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模型比较分析 | 第100-106页 |
·CITYgreen模型功能及评价 | 第100-102页 |
·i-Tree模型功能及评价 | 第102-105页 |
·CITYgreen和i-Tree软件比较分析 | 第105-106页 |
·研究方法 | 第106-114页 |
·基于评价模型的城镇绿色空间生态环境效应分析流程 | 第106-107页 |
·生态环境效应模型原理分析及模型数据库建立 | 第107-112页 |
·城市地表温度反演 | 第112-113页 |
·生物物理参数计算 | 第113-114页 |
·基于城镇绿色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CITYgreen模型评价 | 第114-120页 |
·城镇绿色空间生态环境效应演变整体水平分析 | 第114-115页 |
·城镇绿色空间生态环境效应演变分区水平分析 | 第115-116页 |
·城镇绿色空间生态环境效应演变街镇分区水平分析 | 第116-118页 |
·城镇绿色空间生态环境效应模拟分析 | 第118页 |
·关于评价模型的讨论 | 第118-120页 |
·热环境时空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分析 | 第120-127页 |
·热环境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分析 | 第120-122页 |
·热环境变异强度分析 | 第122页 |
·城市热环境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第122-127页 |
·城镇绿色空间格局与城市热环境效应的关系研究 | 第127-134页 |
·绿色空间景观组成结构湞变与热环境效应 | 第127页 |
·绿色空间景观格局与热环境效应关系 | 第127-129页 |
·地表覆盖指数与热环境效应关系 | 第129-130页 |
·城市公园绿地的热环境效应 | 第130-132页 |
·热环境效应与人口密度关系分析 | 第132-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36-141页 |
·主要结论 | 第136-139页 |
·城镇绿色空间组成结构特征及其动态演变规律 | 第136-137页 |
·城镇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 第137-138页 |
·基于城镇绿色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CITYgreen模型评价 | 第138页 |
·城镇绿色空间演变与热环境效应关系 | 第138-13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39页 |
·研究展望 | 第139-141页 |
·数据源问题 | 第139页 |
·绿色空间演变与生态环境效应作用机制问题 | 第139-140页 |
·多变量影响的绿色空间与生态环境效应发展动态模拟问题 | 第140页 |
·城镇绿色空间景观格局规划问题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