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水沙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河口水沙输移特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河口最大浑浊带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河口通量计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资料及方法 | 第25-32页 |
·区域介绍 | 第25-28页 |
·水文特性 | 第25-27页 |
·泥沙特征 | 第27-28页 |
·资料来源 | 第28-29页 |
·资料处理及计算方法 | 第29-32页 |
·垂向流速梯度 | 第30页 |
·定点悬沙单宽通量 | 第30页 |
·悬沙单宽通量机制分解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浑浊带水动力特征 | 第32-44页 |
·流速平面分布特征 | 第32-35页 |
·涨落潮平均流速特征 | 第35-37页 |
·垂向流速随时间分布特征 | 第37-40页 |
·垂向流速梯度特征 | 第40-44页 |
第四章 浑浊带悬沙浓度特征 | 第44-49页 |
·全潮平均悬沙浓度 | 第44-46页 |
·垂线悬沙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46-49页 |
第五章 枯季悬沙粒度特征 | 第49-63页 |
·中值粒径平面分布 | 第49-50页 |
·最大浑浊带核心区三点粒度特征 | 第50-56页 |
·浑浊带外缘三点粒度特征 | 第56-61页 |
·浑浊带核心区和外缘粒度对比 | 第61-63页 |
第六章 30年水沙特征变化分析 | 第63-68页 |
·30年水动力特征对比 | 第63-65页 |
·30年悬沙浓度特征对比 | 第65-68页 |
第七章 浑浊带悬沙通量计算和分析 | 第68-78页 |
·浑浊带单宽悬沙通量 | 第68-70页 |
·浑浊带悬沙输运机制分析 | 第70-7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后记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