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副车架的结构耐撞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汽车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车身正面耐撞性理论分析 | 第15-23页 |
·乘员伤害机理 | 第15-19页 |
·头部伤害 | 第15-16页 |
·胸部伤害 | 第16-18页 |
·腹部伤害 | 第18页 |
·下肢伤害 | 第18-19页 |
·车身前部结构耐撞性分析 | 第19-21页 |
·加速度波形特点分析 | 第19-20页 |
·车身前部结构吸能特点分析 | 第20-21页 |
·碰撞加速度与结构刚度关系分析 | 第21页 |
·车身正面耐撞性设计要求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23-30页 |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24-27页 |
·基于C-NCAP正面100%重叠刚性壁碰撞 | 第27-29页 |
·C-NCAP正面100%重叠刚性壁碰撞 | 第27页 |
·C-NCAP正面刚性壁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C-NCAP正面刚性壁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汽车正面碰撞结构设计 | 第30-40页 |
·基于材料及板厚的车辆前端结构耐撞性分析 | 第30-35页 |
·车辆前端结构的简化 | 第30-31页 |
·仿真实验安排 | 第31-33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车身前端结构刚度设计 | 第35-36页 |
·车身前端结构改进分析 | 第35页 |
·车身前端结构传力路径改进设计 | 第35-36页 |
·改进前后对比 | 第36-39页 |
·碰撞力传递路径对比 | 第37页 |
·关键部件吸能对比 | 第37-38页 |
·防火墙侵入量对比 | 第38页 |
·加速度波形对比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基于轻量化副车架侧边纵梁耐撞性优化设计 | 第40-51页 |
·副车架侧边纵梁耐撞性问题描述及优化设计思路 | 第40-42页 |
·副车架侧边纵梁耐撞性问题描述 | 第40-41页 |
·轻量化性能考察指标 | 第41页 |
·副车架侧边纵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副车架侧边纵梁耐撞性优化设计思路 | 第42页 |
·方差分析 | 第42-44页 |
·副车架侧边纵梁优化过程 | 第44-48页 |
·试验设计 | 第44页 |
·因素显著性分析 | 第44-45页 |
·近似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近似模型预测值验证 | 第47-48页 |
·最佳优化结果验证 | 第48页 |
·整车仿真试验验证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6章 整车正面碰撞耐撞性优化 | 第51-57页 |
·整车正面碰撞试验设计 | 第51-53页 |
·整车车身前端结构100%正面碰撞优化设计模型 | 第51-52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52-53页 |
·优化目标设计 | 第53-54页 |
·近似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全文总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