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3页 |
·GST 的研究进展 | 第9-17页 |
·GST 的分类 | 第9-10页 |
·GST 的命名 | 第10页 |
·GST 的进化 | 第10-11页 |
·GST 的结构 | 第11-14页 |
·GST 的主要功能 | 第14-15页 |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诱导表达 | 第15-16页 |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表达调控机制 | 第16-17页 |
·相关实验技术介绍 | 第17-20页 |
·蓝白斑筛选原理 | 第17页 |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第17-19页 |
·实时定量PCR(qRT-PCR) | 第19-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红光熊蜂BiGSTS 基因的获得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3-32页 |
·材料 | 第23页 |
·材料与数据源 | 第23页 |
·分析工具与软件 | 第23页 |
·相关试剂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25页 |
·对cDNA 文库进行蓝白斑筛选 | 第23-24页 |
·DNA 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24-25页 |
·GST 基因组DNA 的克隆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红光熊蜂GST 基因(BiGSTS)的鉴定、分类 | 第25-27页 |
·红光熊蜂GST 基因组DNA 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 第27-31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红光熊蜂BiGSTs 基因的真核表达与抗体制备 | 第32-38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32页 |
·质粒、菌株、细胞系以及实验动物 | 第32页 |
·酶和试剂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5页 |
·重组昆虫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32-33页 |
·在昆虫细胞中以杆状病毒为载体表达目的基因 | 第33-34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4页 |
·Western blot 分析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重组转移载体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5-36页 |
·重组转移载体质粒转染sf9 细胞 | 第36页 |
·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 | 第36-37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红光熊蜂BiGSTs 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和应激反应中的表达模式 | 第38-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材料 | 第38页 |
·设备与试剂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从组织中提取蛋白 | 第38页 |
·H_2O_2 诱导实验 | 第38页 |
·提取RNA | 第38-39页 |
·实时定量PCR(qRT-PCR)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转录和翻译水平分析组织中BiGSTS 的分布 | 第39-41页 |
·H_2O_2 处理后BiGSTS 基因和BiGSTD 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诱导表达 | 第41-42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42-44页 |
·BiGSTS 的组织分布 | 第42-43页 |
·不同组织中gst 基因在应对氧化胁迫时的表达模式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