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姬塬油田池46井区长8低渗储层水驱前缘探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论文来源及目的意义第8-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第9-10页
     ·当前我国水驱前缘探测的重点第10-11页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第11-12页
     ·研究内容第11页
     ·技术路线和方法第11-12页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第12-13页
   ·得到的认识和成果第13-15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5-22页
   ·基本地质特征第15-16页
     ·区块构造背景第15页
     ·区域沉积背景第15-16页
   ·地层特征和小层划分与对比第16-19页
     ·地层层序及特征第16-17页
     ·小层划分与对比方法第17-18页
     ·长 8 小层划分与对比第18-19页
   ·勘探与开发现状第19-20页
   ·地球物理场特征第20-22页
第三章 储层电性特征第22-32页
   ·研究资料基础第22页
   ·测井资料的预处理第22-24页
     ·测井资料的环境校正第22-23页
     ·测井资料标准化第23-24页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24-25页
   ·储层孔隙类型第25-26页
   ·储层渗流特征第26-28页
     ·润湿性特征第26页
     ·储层敏感性特征第26-27页
     ·相渗与水驱油特征第27-28页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第28-32页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第28-29页
     ·物性与电性的关系第29-30页
     ·含油性与电性特征第30页
     ·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的关系第30-32页
第四章 水驱规律研究第32-41页
   ·水驱前缘监测方法第32-33页
   ·姬塬油田池 46 井区综合开采状况第33页
   ·开发动态特征分析第33-37页
     ·开发过程中油井见效特征第33-36页
     ·开发过程油井见水特征第36-37页
   ·水驱开发效果分析第37-39页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第37-38页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第38-39页
     ·存水率和水驱指数第39页
   ·现井网适应性评价第39-41页
第五章 井-地 ERT 技术及在池 46 井区油藏勘探中的应用第41-50页
   ·井-地 ERT 理论和方法第41-44页
     ·反演理论第41-42页
     ·正演理论第42页
     ·计算线电流源的雅可比矩阵电阻第42页
     ·观测系统第42-43页
     ·野外施工程序第43页
     ·建立反演地电模型第43-44页
   ·应用实例第44-47页
   ·井-地 ERT 在池 46 井区探测水驱前缘第47-50页
     ·野外资料采集第47-48页
     ·探测步骤第48-49页
     ·数据反演成果第49-50页
第六章 电性特征的三维地质模型第50-61页
   ·区域化变量及变差函数第50-51页
     ·区域化变量第50页
     ·变差函数第50-51页
   ·储层随机建模方法第51-54页
     ·序贯模拟方法第52-53页
     ·序贯高斯模拟方法第53页
     ·序贯指示模拟方法第53-54页
   ·三维建模数据准备及网格设计第54-55页
     ·数据准备第54页
     ·网格设计第54-55页
   ·属性模型的建立第55-61页
     ·属性模型的方法选择及原理第55-56页
     ·饱和度模型第56-58页
     ·电阻率模型的建立第58-61页
第七章 池 46 井区水驱前缘探测实例第61-65页
   ·现场探测数据图第61-62页
   ·池 46 井区水驱前缘探测结果第62-65页
结论和认识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9-70页
详细摘要第70-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靖边西部区域延长组长8段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下一篇:直罗油田大东沟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