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4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一)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边缘化的危机 | 第12页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 第12-13页 |
(三) 民族传统体育赛会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 文化传统及其变迁 | 第15页 |
(二) 文化功能及意义的分析与阐释 | 第15-16页 |
(三) 组织模式与发展现状的考察 | 第16页 |
(四) 民族传统体育赛会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 第16-17页 |
(五) 应用性研究 | 第17-18页 |
(六) 可行性研究 | 第18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一)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二) 访谈法 | 第19页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一) 研究的创新 | 第19-20页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20页 |
六、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一) 民族传统体育 | 第20-22页 |
(二) 历史时期 | 第22-23页 |
(三) 赛会和民族传统体育赛会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古代社会生活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会 | 第24-49页 |
一、从岁时节日民俗视角看古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会之历史存在 | 第24-34页 |
(一) 元宵节:嚣声振腾的拔河 | 第25-28页 |
(二) 清明节:举目巧笑的荡秋千 | 第28-31页 |
(三) 端午节:蔚为壮观的赛龙舟 | 第31-34页 |
二、从军事战争视角看古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会之存在 | 第34-39页 |
(一) 选拔优秀人才之功能 | 第34-36页 |
(二) 军事训练之重要手段 | 第36-38页 |
(三) 求职和升迁的重要方式 | 第38-39页 |
三、从宫廷贵族生活视角看古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会之存在 | 第39-47页 |
(一) 供贵族阶级观赏和休闲娱乐 | 第40-42页 |
(二) 统治阶级检阅部队的方式 | 第42-44页 |
(三) 朝廷宴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第44-45页 |
(四) 显示国家繁荣富强的“窗口” | 第45-46页 |
(五) 宫廷贵族阶级兴趣和爱好的表达 | 第46-47页 |
四、本章小结:古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会的存在和自然发展 | 第47-49页 |
第三章 近代西方体育的传入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会的发展 | 第49-64页 |
一、近代西方体育的传入 | 第49-53页 |
(一) 近代西方体育传入的社会背景 | 第49-51页 |
(二) 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途径 | 第51-53页 |
二、西方体育赛事在中国 | 第53-55页 |
三、近代民族文化自觉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会的自觉发展 | 第55-63页 |
(一) 从“兵操废除”之争到“土洋体育”之争:民族文化自觉的表达 | 第55-58页 |
(二) 从“文化主导”到“文化失位”:近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会的发展 | 第58-62页 |
(三) 近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会发展的局限性 | 第62-63页 |
四、本章小结:走向自觉发展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会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现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会的发展 | 第64-79页 |
一、“民运会”的出现与发展 | 第64-67页 |
(一) “民运会”的出现:肩负历史的重任 | 第64-66页 |
(二) “民运会”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 第66-67页 |
二、传统的断裂 | 第67页 |
三、现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会的多元化发展 | 第67-75页 |
四、现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会的发展模式 | 第75-78页 |
(一) 重视我国传统文化民族性的保持 | 第75-76页 |
(二) 依靠政府、依托社会办赛会 | 第76-77页 |
(三) 开辟学校和社区新阵地 | 第77-78页 |
五、本章小结: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未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79-83页 |
一、现实的反思 | 第79-80页 |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 | 第80-82页 |
三、本章小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