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七个马铃薯野生种荧光特性的研究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表第1-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10页
英文缩略表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研究目的第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定义第12-13页
     ·光照强度与 CO_2浓度对马铃薯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3-14页
     ·马铃薯单叶片光合速率季节及日变化第14页
     ·马铃薯不同叶位叶片光合速率比较第14-15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7页
     ·研究内容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17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第17-28页
   ·试验方法和材料第17-18页
     ·试验方法第17-18页
     ·试验材料第18页
   ·试验结果第18-28页
     ·七个马铃薯野生种荧光动力学诱导参数差异比较第18-20页
     ·七个马铃薯野生种光响应曲线差异比较第20-21页
     ·七个马铃薯野生种不同部位叶片 ETR 比较分析第21-24页
     ·七个马铃薯野生种 PS(Ⅱ)内光合效率及电子传递速率大小比较第24-25页
     ·七个马铃薯野生种生长期间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第25-28页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第28-31页
   ·讨论第28-29页
     ·马铃薯叶片 NPQ 数值高低与抗性关系第28页
     ·对 PAM 仪器的进一步研究第28-29页
     ·野生种 C 材料的特殊表现数值比较第29页
   ·结论第29-31页
     ·野生种光化学反映效率表现第29页
     ·野生种 NPQ 数值比较第29-30页
     ·叶绿素含量与光化学反映效率关系第30页
     ·野生种固定荧光与最大荧光表现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4页
附录第34-50页
致谢第50-51页
作者简历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新选育品系的抗病性表型鉴定及抗性来源初步分析
下一篇:信阳低龄茶园间作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