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目录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页 |
| ·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 ·底泥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 第16-18页 |
| ·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底泥微生物基于培养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底泥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8-20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 ·实验条件 | 第22-25页 |
| ·样品来源 | 第22-23页 |
| ·不同工况下的理化特征 | 第23-25页 |
| ·样品基因组总D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25-26页 |
| ·16SrDNA序列PCR扩增 | 第26-28页 |
| ·细菌16SrDNA特异性片段PCR扩增 | 第26-27页 |
| ·古菌16SrDNA特异性片段PCR扩增 | 第27-28页 |
| ·变形梯度凝胶电泳(DGGE)及图谱分析 | 第28-29页 |
| ·DGGE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 ·DGGE图谱分析 | 第29页 |
| ·克隆文库的构建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 第29-30页 |
| ·克隆文库的构建 | 第29页 |
| ·克隆文库系统发育分析 | 第29-30页 |
| ·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城市黑臭河道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对人工曝气的响应特征及机理研究 | 第31-53页 |
| ·细菌优势菌群的DGGE分析 | 第31-35页 |
| ·相似性及多样性分析 | 第32-33页 |
| ·不同工况下细菌优势菌群演替分析 | 第33-35页 |
| ·细菌群落结构的克隆文库分析 | 第35-48页 |
| ·克隆文库的多样性指数、覆盖率及稀有度曲线分析 | 第35-36页 |
| ·不同工况下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36-48页 |
| ·细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 第48-50页 |
| ·基于DGGE图谱的冗余分析 | 第48-49页 |
| ·基于克隆文库的冗余分析 | 第49-50页 |
| ·PCR-DGGE结果与克隆文库结果对比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城市黑臭河道底泥古菌群落结构对人工曝气的响应特征及机理研究 | 第53-67页 |
| ·古菌优势菌群的DGGE分析 | 第53-57页 |
| ·相似性及多样性分析 | 第54-56页 |
| ·不同工况下古菌优势菌群演替分析 | 第56-57页 |
| ·古菌群落结构的克隆文库分析 | 第57-63页 |
| ·克隆文库的多样性指数、覆盖率及稀有度曲线分析 | 第57-58页 |
| ·不同工况下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58-63页 |
| ·古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 第63-65页 |
| ·基于DGGE图谱的冗余分析 | 第63-64页 |
| ·基于克隆文库的冗余分析 | 第64-65页 |
| ·DGGE结果与克隆文库结果对比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论文创新 | 第68-69页 |
|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