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科区注水动态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6-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6-7页 |
| ·注水开发研究现状 | 第7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7-8页 |
| ·技术路线 | 第8页 |
| ·创新点 | 第8-9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与油藏地质建模 | 第9-34页 |
| ·地层对比与划分 | 第9-12页 |
| ·沉积微相和砂体展布特征 | 第12-15页 |
| ·研究资料分析及解释模型选择 | 第15-22页 |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22-25页 |
| ·油藏地质建模 | 第25-34页 |
| 第三章 开发动态分析与评价 | 第34-52页 |
| ·水驱规律分析与类型判断 | 第35-40页 |
| ·递减规律分析 | 第40-45页 |
| ·油层连通性评价 | 第45-52页 |
| 第四章 油藏数值模拟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52-76页 |
| ·数值模拟模型 | 第52-55页 |
| ·油田开发生产历史拟合 | 第55-58页 |
| ·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 第58-72页 |
| ·压降分布特征与小层间连通关系 | 第72-76页 |
| 第五章 调整挖潜措施方案与效果指标预测 | 第76-87页 |
| ·主要开发生产矛盾 | 第76-78页 |
| ·油水井补孔措施 | 第78-80页 |
| ·油水井措施引效 | 第80-82页 |
| ·油井转注 | 第82-83页 |
| ·综合配套措施 | 第83-85页 |
| ·合理注采比分析 | 第85-87页 |
| 第六章 认识与结论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4页 |
| 详细摘要 | 第94-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