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产业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8页 |
·引言 | 第13页 |
·种质资源调查及种子表型变异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木棉主要分布及生长习性 | 第13-15页 |
·种子地理变异 | 第15-16页 |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不定根的发生 | 第16-17页 |
·扦插生根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扦插基质与生根 | 第19-20页 |
·扦插生根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20-21页 |
·嫁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嫁接方法及对生长的影响 | 第21-22页 |
·砧穗组合筛选 | 第22-23页 |
·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施肥技术 | 第23-24页 |
·叶片光合生理研究 | 第24-25页 |
·种植技术 | 第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5-28页 |
2 木棉种质资源调查及表型变异分析 | 第28-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调查及测定 | 第29-33页 |
·统计分析 | 第33页 |
·结果分析 | 第33-43页 |
·木棉资源分布 | 第33-35页 |
·地理单株果实性状变异 | 第35-37页 |
·不同居群种子性状变异 | 第37-39页 |
·种子萌发特性 | 第39-41页 |
·木棉特征分布区区划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木棉地理分布特性 | 第43页 |
·木棉种子形态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 第43-44页 |
·种子性状特征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相关性 | 第44页 |
·性状特征与区划 | 第44-45页 |
3 光合特性研究 | 第45-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试验地Ⅰ概况 | 第45页 |
·材料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6页 |
·统计分析 | 第46页 |
·结果分析 | 第46-53页 |
·木棉叶片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曲线 | 第46-48页 |
·生态因子日变化 | 第48-49页 |
·环境因子与净光合速率相关性 | 第49-50页 |
·光合生理因子日变化 | 第50-52页 |
·光合效率日变化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木棉光合能力差异 | 第53页 |
·光合午休及其环境影响 | 第53-54页 |
·木棉高温下的适应机制 | 第54-55页 |
4 木棉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 第55-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61页 |
·试验地Ⅱ概况 | 第55页 |
·材料 | 第55页 |
·扦插试验方法 | 第55-59页 |
·嫁接试验方法 | 第59-61页 |
·统计分析 | 第61页 |
·结果分析 | 第61-76页 |
·不同因子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第61-68页 |
·插穗生根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 第68-72页 |
·嫁接繁殖 | 第72-76页 |
·讨论 | 第76-81页 |
·木棉插穗生根阶段区划 | 第76-77页 |
·木棉插穗生根的影响因子 | 第77-78页 |
·插穗生根保护机制及酶活变化 | 第78-79页 |
·影响嫁接繁殖成活的因子 | 第79-80页 |
·木棉嫁接砧穗选配 | 第80页 |
·不同嫁接苗生长效应 | 第80-81页 |
5 木棉栽培技术研究 | 第81-10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5页 |
·试验地Ⅲ概况 | 第81页 |
·材料 | 第81-82页 |
·施肥试验设计 | 第82-83页 |
·造林设计及指标测定 | 第83-85页 |
·统计分析 | 第85页 |
·结果分析 | 第85-102页 |
·播种育苗施肥技术 | 第85-89页 |
·栽培技术 | 第89-91页 |
·幼林施肥技术 | 第91-96页 |
·木棉幼林生长调查 | 第96-100页 |
·种源试验 | 第100-102页 |
·讨论 | 第102-106页 |
·育苗施肥技术 | 第102-103页 |
·造林技术 | 第103-104页 |
·幼林施肥技术 | 第104页 |
·木棉幼林生长 | 第104-105页 |
·种源试验 | 第105-106页 |
6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1页 |
缩略词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125页 |
指导教师简介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