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酸和草酸对茶园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形态的影响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0-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茶园土壤中重金属铅的来源 | 第12-14页 |
| ·成土母质 | 第12-13页 |
| ·大气尘降 | 第13页 |
| ·工厂垃圾和废水污染 | 第13页 |
| ·含铅矿物的开采 | 第13-14页 |
| ·化肥使用 | 第14页 |
| ·其他途径 | 第14页 |
| ·茶园土壤中的铅形态 | 第14-16页 |
| ·水溶态铅 | 第14页 |
| ·可交换态铅 | 第14-15页 |
| ·碳酸盐结合态铅 | 第15页 |
|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 | 第15页 |
| ·有机质结合态铅 | 第15页 |
| ·残渣态铅 | 第15-16页 |
| ·铅形态转化的影响因子 | 第16-17页 |
| ·土壤类型 | 第16页 |
| ·土壤 pH | 第16页 |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16页 |
| ·土壤有机酸含量 | 第16-17页 |
| ·土壤化肥施入 | 第17页 |
| ·铅的环境质量标准 | 第17-18页 |
| ·减少土壤重金属铅污染的途径和措施 | 第18-19页 |
| ·工程措施 | 第18-19页 |
| ·生物措施 | 第19页 |
| ·农业措施 | 第19页 |
| 2 引言 | 第19-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第2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 ·茶园概况 | 第23-2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 ·土壤处理与培养 | 第24页 |
| ·土壤相关指标测定 | 第24-27页 |
| ·电位法测定土壤 p H | 第24页 |
| ·重铬酸钾容量 - 外加热法测定有机质 | 第24页 |
| ·土壤有机酸的测定 | 第24-25页 |
| ·土壤中铅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 ·凯氏法测定全氮 | 第26-27页 |
| ·碳酸氢钠法测定速效磷 | 第27页 |
| ·醋酸铵 - 火焰光度计法测定速效钾 | 第27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43页 |
| ·pH 对土壤铅形态的影响 | 第27-33页 |
| ·输入酸与土壤 pH 的相关性 | 第27-29页 |
| ·不同 pH 下土壤铅各种形态间的相互转化 | 第29-30页 |
| ·生物有效铅与 pH 的回归分析 | 第30-33页 |
| ·输入酸后土壤中各形态铅含量分析 | 第33-39页 |
| ·水溶态铅含量分析 | 第33-35页 |
| ·可交换态铅含量分析 | 第35-36页 |
| ·输入酸对其他形态铅的影响 | 第36-39页 |
| ·有机质对土壤中生物有效性铅含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 ·输入酸引起的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 第39-40页 |
| ·有机质的变化对土壤中生物有效性铅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有机酸对土壤中生物有效性铅的影响 | 第41-43页 |
| ·输入酸引起的土壤有机酸的变化 | 第41-42页 |
| ·有机酸的变化对土壤中生物有效性铅的影响 | 第42-43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3-47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铅污染土壤有效态铅含量增加显著 | 第43页 |
| ·输入酸对各形态铅的影响 | 第43页 |
| ·土壤 pH 与铅生物有效性形态的关系 | 第43-44页 |
| ·有机质、有机酸与生物有效性形态铅的关系 | 第44页 |
| ·讨论 | 第44-47页 |
| ·茶树生长所需要的适当的 p H | 第44页 |
| ·重金属污染后铅形态的变化 | 第44-45页 |
| ·柠檬酸和草酸的影响 | 第45页 |
| ·土壤铅污染的预防 | 第45页 |
| ·土壤铅污染的治理 | 第45-47页 |
| 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 研究内容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致谢 | 第54-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