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尚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海洋生态承载力基本理论探析 | 第18-26页 |
·海洋生态承载力的内涵诠释 | 第18-21页 |
·海洋生态承载力的概念 | 第18页 |
·海洋生态承载力的内涵与特征 | 第18-21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系统论 | 第21-22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2-2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递阶理论 | 第24-26页 |
3 海洋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 第26-38页 |
·主要定量方法综述 | 第26-30页 |
·概念模型法 | 第26页 |
·供需分析法 | 第26-28页 |
·生态足迹法 | 第28页 |
·指标体系法 | 第28-29页 |
·能值分析法 | 第29页 |
·系统动力学法 | 第29-30页 |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 第30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 第30-33页 |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 第30-31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3页 |
·指标数据的预处理及赋权 | 第33-38页 |
·理想状态值的确定 | 第33-34页 |
·各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方法 | 第34页 |
·指标的赋权 | 第34-38页 |
4 实证研究—辽宁省海洋生态承载状况分析 | 第38-62页 |
·研究区发展状况 | 第38-44页 |
·人口现状 | 第38-39页 |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 第39-40页 |
·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 第40-44页 |
·辽宁海域资源现状分析 | 第44-46页 |
·海洋生物资源 | 第44页 |
·港口资源 | 第44-45页 |
·海岸线、岛屿、滩涂资源 | 第45页 |
·海洋矿产资源 | 第45页 |
·滨海旅游资源 | 第45-46页 |
·辽宁海域环境状况分析 | 第46-47页 |
·入海污染源状况 | 第46页 |
·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 第46-47页 |
·辽宁省海洋生态承载状况分析 | 第47-62页 |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海洋生态承载力模型 | 第47-52页 |
·海洋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和评判 | 第52-56页 |
·资源环境与海洋经济状况协调度分析 | 第56-62页 |
5 辽宁省海洋生态承载力预测研究 | 第62-67页 |
·预测方法 | 第62-65页 |
·成长曲线预测法 | 第62页 |
·灰色系统预测法 | 第62-63页 |
·趋势外推预测法 | 第63-64页 |
·基于调和平均的线性组合预测法 | 第64-65页 |
·预测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6 提高辽宁海洋生态承载力的对策研究 | 第67-70页 |
·打造低碳海洋经济示范区,提高资源环境健康水平 | 第67页 |
·严格控制入海排放总量,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第67-68页 |
·合理规划利用海岸,运用生态系统方法管理海域,提高生态弹性力水平 | 第68页 |
·提高人类活动潜力水平,继续走“科技兴海”之路 | 第68-69页 |
·重视海洋生态经济动态和预警播报,推动系统向优质协调方向演进 | 第69-70页 |
7.总结与不足 | 第70-72页 |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不足之处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