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2页 |
插图清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 第14-15页 |
·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0-32页 |
·文化学 | 第20-21页 |
·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文化学的任务 | 第21页 |
·文化学的范畴 | 第21页 |
·文化学的方法 | 第21页 |
·现象学 | 第21-23页 |
·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现象学的任务 | 第22页 |
·现象学的范畴 | 第22页 |
·现象学的方法 | 第22-23页 |
·文化现象学 | 第23-25页 |
·基本概念 | 第23页 |
·文化现象学研究概述 | 第23-24页 |
·文化现象学的任务 | 第24页 |
·文化现象学的范畴 | 第24页 |
·文化现象学的方法 | 第24-25页 |
·城市公共空间 | 第25-29页 |
·基本概念 | 第25页 |
·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概述 | 第25-26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 第26-29页 |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 | 第29-30页 |
·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城市公共空间文化信息的认知与表达 | 第32-47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层面与感知 | 第32-35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层面 | 第32-34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感知 | 第34-35页 |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文化内涵的表达方法 | 第35-38页 |
·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提取 | 第35-36页 |
·围合实体的联想挖掘 | 第36-37页 |
·空间造型设计借鉴手法的运用 | 第37-38页 |
·文化现象学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研究的作用 | 第38-40页 |
·塑造城市品味的重要舞台 | 第38页 |
·延续历史文脉的有效途径 | 第38-39页 |
·城市活力再生的重要载体 | 第39页 |
·周边环境和谐的必然要求 | 第39-40页 |
·文化现象学下多维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现代演绎 | 第40-46页 |
·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重组 | 第40-41页 |
·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重组 | 第41-42页 |
·大众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重组 | 第42-44页 |
·休闲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重组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多维文化角度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 第47-68页 |
·传统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中的运用 | 第47-51页 |
·传统文化符号在城市景观元素中的凝炼 | 第47-49页 |
·传统建筑空间布局理念的运用 | 第49-50页 |
·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景观浓缩 | 第50-51页 |
·民俗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中的表达 | 第51-56页 |
·民俗空间的符号化建构 | 第51-53页 |
·民俗文化的多重场景式呈现 | 第53-54页 |
·民俗文化与公共空间的共生 | 第54-56页 |
·大众文化下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活力 | 第56-59页 |
·商业性+符号化的空间表征 | 第56-57页 |
·丰富性+娱乐化的场景塑造 | 第57-59页 |
·日常性+世俗化的视觉融合 | 第59页 |
·休闲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中的演绎 | 第59-67页 |
·休闲文化语境下城市空间类型特质 | 第59-61页 |
·典型性城市公共空间休闲文化的传递 | 第61-64页 |
·大众休闲心理对环境规划的引导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以“安徽砀山梨园风情文化公园”为例 | 第68-78页 |
·项目背景与概况 | 第68-69页 |
·项目背景 | 第68页 |
·项目概况 | 第68-69页 |
·文化公园总体景观设计构思 | 第69-70页 |
·园区景观设计理念 | 第70页 |
·园区景观设计布局结构 | 第70页 |
·多维文化展示区域的景观设计 | 第70-77页 |
·黄河故道传统文化区 | 第70-72页 |
·砀山民俗文化综合体验区 | 第72-74页 |
·梨园风情休闲区 | 第74-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主要总结 | 第7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78-79页 |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研究生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