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湖煤矿风化覆岩下采煤工作面煤柱留设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卧龙湖矿区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14-20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4页 |
| ·地质特征 | 第14-17页 |
| ·地层 | 第14-15页 |
| ·构造 | 第15-17页 |
| ·矿井水文地质概况 | 第17页 |
| ·基岩地层导水构造特征 | 第17-19页 |
| ·断裂导水 | 第17页 |
| ·陷落柱及其导水性 | 第17-19页 |
| ·相关防治水勘察工作成果 | 第19-20页 |
| ·三维地震勘探 | 第19页 |
| ·井下物探 | 第19页 |
| ·水文地质补充钻探 | 第19页 |
| ·井下探放水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108 工作面及覆岩概况 | 第20-28页 |
| ·开采范围 | 第20页 |
| ·煤层赋存状况 | 第20页 |
| ·煤层顶底板岩性 | 第20页 |
| ·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3页 |
| ·新生界松散层下部含、隔水层性质 | 第20-22页 |
| ·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 第22-23页 |
| ·太原群石灰岩水 | 第23页 |
| ·采空区老塘水 | 第23页 |
| ·工作面基岩面控制程度及风化深度 | 第23-25页 |
| ·覆岩工程地质特征 | 第25-28页 |
| ·10 煤层顶底板岩芯完整性 | 第25-26页 |
| ·岩心样品的力学试验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覆岩破坏规律数值分析 | 第28-48页 |
| ·覆岩变形破坏的机理 | 第28-29页 |
| ·模拟软件概述 | 第29页 |
| ·模型的建立、边界条件及参数选择 | 第29-31页 |
| ·本构模型及其屈服准则 | 第31-32页 |
| ·风化带情况下的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 第32-37页 |
| ·风化带情况下的竖向位移场模拟结果分析 | 第37-42页 |
| ·风化带情况下的塑性区分布规律 | 第42-44页 |
| ·风化带情况和无风化带情况的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44-48页 |
| ·开采后应力场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 ·开采后位移场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 ·开采后塑性变形破坏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冒落带与裂隙带结果对比分析 | 第48-53页 |
| ·冒落带与裂隙带的数值模拟结果 | 第48-49页 |
| ·冒落带与裂隙带高度的实测结果 | 第49页 |
| ·冒落带与裂隙带高度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 | 第49-50页 |
| ·冒落带与裂隙带高度结果的综合评价 | 第50页 |
| ·研究区防砂安全煤岩柱确定 | 第50-53页 |
| ·防砂安全煤岩柱计算 | 第50-52页 |
| ·108 工作面 10 煤层回采上限计算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6页 |
| ·主要结论 | 第53-55页 |
| ·建议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