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2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概念、功能及影响因素 | 第15-2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人工景观水体 | 第15页 |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 | 第15页 |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的特性 | 第15-17页 |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与传统护岸的区别 | 第15-16页 |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的特点 | 第16-17页 |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的功能 | 第17-18页 |
·自身功能 | 第17页 |
·社会服务功能 | 第17-18页 |
·影响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的因素 | 第18-20页 |
·护岸带宽度 | 第18页 |
·植被类型 | 第18-19页 |
·岸坡土壤 | 第19页 |
·水体流速 | 第19页 |
·水位变化 | 第19页 |
·水体质量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应用现状分析 | 第21-28页 |
·调查范围和方法 | 第21页 |
·调查范围 | 第21页 |
·调查方法 | 第21页 |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应用现状 | 第21-24页 |
·应用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破坏原因分析 | 第24-27页 |
·对生态型护岸缺乏最够的认识 | 第24-25页 |
·采取的护岸设计方法不当 | 第25页 |
·人类活动的破坏 | 第25页 |
·非人类活动的破坏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设计原理、原则及方法 | 第28-45页 |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设计原理 | 第28-31页 |
·工程力学 | 第28-30页 |
·美学 | 第30-31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31页 |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设计原则 | 第31-34页 |
·护岸安全原则 | 第31-32页 |
·生态和谐原则 | 第32-33页 |
·亲水性原则 | 第33-34页 |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设计方法 | 第34-44页 |
·现状调查 | 第34-35页 |
·平面形态设计 | 第35-37页 |
·断面形态设计 | 第37-40页 |
·护岸植物设计 | 第40-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构建措施 | 第45-77页 |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构建措施类型 | 第45-63页 |
·自然原型护岸 | 第45-49页 |
·自然型护岸 | 第49-61页 |
·人工自然型护岸 | 第61-63页 |
·适用于不同条件的生态型护岸措施设计 | 第63-76页 |
·适用于水流冲刷严重的生态型护岸措施 | 第63-66页 |
·适用于波浪冲刷严重的生态型护岸措施 | 第66-68页 |
·适用于水位变化较大的生态型护岸措施 | 第68-70页 |
·适用于冻融破坏严重的生态型护岸措施 | 第70-72页 |
·适用于传统护岸改造的生态型护岸措施 | 第72-74页 |
·适用于生物栖息地的生态型护岸措施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人工景观水体生态型护岸应用研究 | 第77-100页 |
·南海子郊野公园生态型护岸应用研究 | 第77-99页 |
·背景调查 | 第77-82页 |
·问题分析 | 第82页 |
·设计依据、目标原则、滞蓄洪标准 | 第82-83页 |
·水系规划设计 | 第83-89页 |
·护岸工程设计 | 第89-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附录 | 第106-1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