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型油菜MOR CMS恢复基因的图谱定位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表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油菜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 | 第9-14页 |
·油菜杂种优势的机理和特点 | 第9-10页 |
·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 | 第10-14页 |
·油菜CMS及恢复基因的研究 | 第14-19页 |
·油菜CMS的类型和特征 | 第14-15页 |
·油菜CMS的作用机理 | 第15-17页 |
·油菜CMS恢复基因的研究 | 第17-19页 |
·分子标记在油菜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常见分子标记类型 | 第19页 |
·分子标记在油菜育种的应用 | 第19-21页 |
·芸薹属作物及拟南芥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第21页 |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33页 |
·回交群体的构建 | 第23页 |
·育性调查 | 第23页 |
·育性恢复性测验 | 第23-24页 |
·样品DNA的提取 | 第24页 |
·AFLP与BSA分析 | 第24-29页 |
·AFLP标记的克隆 | 第29-31页 |
·SCAR引物的设计与筛选 | 第31页 |
·SSR引物的设计与筛选 | 第31-32页 |
·对前人研究结果的验证 | 第32页 |
·群体标记检测及图谱绘制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群体构建及育性调查结果 | 第33页 |
·育性恢复检测结果 | 第33-34页 |
·与Rf_m连锁的AFLP标记 | 第34-36页 |
·AFLP差异片段的回收、克隆与测序 | 第36页 |
·AFLP差异片段与白菜及拟南芥基因组比对 | 第36-38页 |
·SCAR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38-39页 |
·SSR引物的设计与筛选 | 第39-40页 |
·对前人研究成果的验证 | 第40-41页 |
·SCAR及SSR标记的大群体分析 | 第41-42页 |
·标记位点与白菜和拟南芥同源位点共线性分析 | 第42-44页 |
4 讨论 | 第44-50页 |
·群体表型鉴定及育性分离比分析 | 第44-45页 |
·AFLP标记转SCAR标记 | 第45-46页 |
·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关于Rf_m定位的一些思考 | 第47-50页 |
·利用芸薹属及拟南芥同源序列开发更近的标记 | 第48页 |
·其他定位思路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