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 第11-18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 | 第18-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写作框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北方地区的象类 | 第21-69页 |
第一节 重新发现曾经生存在北方地区的古象 | 第21-30页 |
·章鸿钊论“中国北方有史后无犀象”(1919-1926年) | 第22-24页 |
·徐中舒论“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1930年) | 第24-26页 |
·德日进、杨钟健对殷墟象遗存的鉴定研究(1936-1949年) | 第26-27页 |
·甲骨研究者对于殷墟所产之象性质的讨论(1945-1982年) | 第27-28页 |
·我国全新统地层内所出象遗存概览 | 第28-30页 |
第二节 亚洲象还是古菱齿象? | 第30-47页 |
·古菱齿象简介 | 第30-33页 |
·现生亚洲象的生态习性与生境要求概述 | 第33-34页 |
·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北亚热带北界位置讨论 | 第34-36页 |
·论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之“野象”主要应属古菱齿象类 | 第36-47页 |
第三节 商周青铜器象造型鼻端形态与亚洲象特征不符 | 第47-58页 |
·商周象尊(象形灯)展示 | 第49-52页 |
·商周象纹编钟(铙)展示 | 第52-55页 |
·商周象首形器展示 | 第55-56页 |
·比较和讨论 | 第56-58页 |
第四节 从“商人服象”到周公“作象舞” | 第58-64页 |
·有关“商人服象”的几个问题 | 第58-60页 |
·《吕氏春秋》所记“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史事辨析 | 第60-63页 |
·论所谓周公“驱虎豹犀象”与“作象舞” | 第63-64页 |
第五节 古代岩画中的大象 | 第64-66页 |
第六节 小结:论周初象之南迁的原因 | 第66-69页 |
·象之南迁与气候转冷并不同步 | 第66-67页 |
·周人“驱象”与象之命运蠡测 | 第67-68页 |
·周代北方地区野象生境的变化趋势 | 第68-69页 |
第三章 北方地区的犀类 | 第69-91页 |
第一节 重新发现曾经生存在北方地区的犀牛 | 第69-76页 |
·前人已有的研究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70-73页 |
·重新梳理先秦时期我国北方“野犀”存在的证据 | 第73-76页 |
第二节 古代北方野生犀牛的种类与生境 | 第76-79页 |
·古代北方野犀的可能种类 | 第76-78页 |
·披毛犀所适应的生境 | 第78页 |
·苏门犀可能的耐寒能力 | 第78-79页 |
第三节 “兕”究竟是犀还是牛? | 第79-82页 |
·观点一:“兕”是野牛而不是犀牛 | 第80-81页 |
·观点二:“兕”是某种未知的“独角动物” | 第81页 |
·本文对两种观点的取舍及理由 | 第81-82页 |
第四节 也说犀牛与“麟” | 第82-88页 |
·“麒麟”原型确为犀类 | 第82-83页 |
·“麒麟”并非泛指普通的犀类 | 第83-85页 |
·论“麒麟”原型可能为孑遗的板齿犀 | 第85-88页 |
第五节 试论犀之南迁的原因 | 第88-91页 |
第四章 若干其它动物的分布变迁 | 第91-97页 |
第一节 古代曾生存于北方的水牛和竹鼠 | 第91-93页 |
·水牛的古今分布及其生境 | 第91-92页 |
·竹鼠的古今分布及其生境 | 第92-93页 |
第二节 古代曾生存于北方的几种水生动物 | 第93-95页 |
·部分水生软体动物的环境指示意义商榷 | 第93-94页 |
·鲸类 | 第94-95页 |
第三节 小结:动物大幅南迁受多种因素影响 | 第95-9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3页 |
第一节 总体结论 | 第97-99页 |
·历史时期生存于我国的动物未必均属现生种 | 第97页 |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对于动物分布变迁的影响不应被夸大 | 第97-99页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99-103页 |
·对古代象牙、犀角及其制品进行动物分类学研究的可能性 | 第99-100页 |
·关于我国古代南方地区的“野象”种类 | 第100页 |
·论对安阳殷墟地点所出部分重要动物遗存进行种类再认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00-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1页 |
附表 | 第111-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