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华山松两种主要小蠹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秦岭华山松小蠹虫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小蠹虫种类、分布与危害 | 第11-12页 |
| ·华山松小蠹虫与寄主树木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 第12-13页 |
| ·小蠹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危害机制 | 第13-14页 |
| ·寄主搜寻 | 第13-14页 |
| ·寄主识别 | 第14页 |
| ·昆虫触角感器及其感受机制 | 第14-16页 |
| ·昆虫触角感器的种类 | 第14页 |
| ·几种主要感器的形态与功能 | 第14-15页 |
| ·嗅觉感器的感受机制 | 第15-16页 |
| ·常用的触角感器研究技术 | 第16-17页 |
| ·电子显微镜技术 | 第16页 |
| ·触角电位技术 | 第16-17页 |
| ·单细胞记录技术 | 第17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 ·采样地概况 | 第18页 |
| ·供试昆虫 | 第18-19页 |
|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19页 |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9-21页 |
| ·幼虫及蛹扫描电镜的制样 | 第19-20页 |
| ·成虫扫描电镜的制样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1-37页 |
| ·松六齿小蠹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21-25页 |
| ·松六齿小蠹触角的基本形态 | 第21页 |
| ·松六齿小蠹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 | 第21-25页 |
| ·松六齿小蠹感器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 第25页 |
| ·华山松大小蠹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 第25-37页 |
| ·华山松大小蠹幼虫触角的超微结构 | 第25页 |
| ·华山松大小蠹蛹期触角的超微结构 | 第25-29页 |
|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期触角感器的超微形态观察 | 第29-37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7-41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松六齿小蠹成虫触角的形态及感器的超微结构 | 第37页 |
| ·华山松大小蠹触角的形态及感器的超微结构 | 第37页 |
| ·华山松大小蠹触角感器的发育进程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41页 |
| ·华山松大小蠹幼虫的触角及感器 | 第38页 |
| ·成虫的触角及感器 | 第38-40页 |
| ·华山松大小蠹蛹期和成虫期触角的形态发育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