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6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33页 |
| ·转录因子概述 | 第17-19页 |
| ·GRAS 转录因子家族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 ·AP2/EREBP 转录因子家族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 ·植物 miRNA 研究进展 | 第27-33页 |
|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 ·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3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麻竹转录因子 DLSCL6 功能研究 | 第36-73页 |
| ·材料 | 第36-37页 |
| ·植物材料 | 第36页 |
| ·菌株与载体 | 第36页 |
| ·试剂 | 第36页 |
| ·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 ·培养基 | 第37页 |
| ·方法 | 第37-53页 |
| ·麻竹 SCL6 基因全长 cDNA 的克隆 | 第37-41页 |
| ·麻竹 SCL6 基因末端的克隆 | 第41-44页 |
| ·麻竹 DlSCL6 基因及氨基酸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4页 |
| ·麻竹 DlSCL6 的原核表达 | 第44-47页 |
| ·麻竹 DlSCL6 正反义基因在拟南芥的过量表达 | 第47-50页 |
| ·麻竹 DlSCL6 上游启动子区序列的克隆 | 第50-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71页 |
| ·麻竹 SCL6 基因全长 cDNA 的克隆 | 第53-57页 |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7-60页 |
| ·原核表达分析 | 第60-62页 |
| ·麻竹 DlSCL6 在拟南芥中的过量表达 | 第62-68页 |
| ·麻竹 DlSCL6 启动子区序列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68-71页 |
| ·小结 | 第71-73页 |
| 第三章 麻竹转录因子 DLAP2 功能研究 | 第73-87页 |
| ·材料 | 第73-74页 |
| ·植物材料 | 第73页 |
| ·菌株与载体 | 第73页 |
| ·试剂 | 第73页 |
| ·主要仪器 | 第73-74页 |
| ·方法 | 第74-77页 |
| ·麻竹 AP2 基因全长 cDNA 的克隆 | 第74-75页 |
| ·麻竹 AP2 基因末端的克隆 | 第75页 |
| ·麻竹 DlAP2 基因及氨基酸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5页 |
| ·麻竹 DlAP2 基因在拟南芥的异位表达 | 第75-7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7-86页 |
| ·麻竹 AP2 基因全长 cDNA 的克隆 | 第77-79页 |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9-83页 |
| ·麻竹 DlAP2 在拟南芥中的过量表达 | 第83-86页 |
| ·小结 | 第86-87页 |
| 第四章 麻竹叶片 MIRNA 的分离鉴定 | 第87-104页 |
| ·材料 | 第87页 |
| ·方法 | 第87-92页 |
| ·miRNA 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 第87页 |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7-88页 |
| ·不同光环境下新 miRNA 表达差异分析 | 第88-9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2页 |
| ·小分子 RNA 分析 | 第92-94页 |
| ·miRNA 预测与分析 | 第94-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4-115页 |
| ·结论 | 第104-105页 |
| ·讨论 | 第105-113页 |
| ·SCL6 在植物顶端分生组织中的作用 | 第105-107页 |
| ·AP2 在竹子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第107-109页 |
| ·麻竹 miRNA 的功能 | 第109-113页 |
| ·展望 | 第113-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7页 |
| 附录 | 第127-136页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36-137页 |
| 致谢 | 第137-138页 |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138-141页 |
| 英文详细摘要 | 第141-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