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金融集聚的形成动因 | 第13-14页 |
·金融集聚度的测量 | 第14-15页 |
·金融集聚效应 | 第15页 |
·金融中心的研究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21-30页 |
·金融集聚含义及其程度分析 | 第21-25页 |
·金融集聚的含义 | 第21-24页 |
·金融集聚程度分析 | 第24-25页 |
·金融集聚的极化与扩散效应 | 第25-28页 |
·金融集聚极化效应的内涵及影响 | 第25-26页 |
·金融扩散效应的内涵及影响 | 第26-27页 |
·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作用规律 | 第27-28页 |
·理论小结 | 第28-30页 |
·金融集聚动因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 第28-29页 |
·金融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研究缺乏度量性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集聚程度分析 | 第30-46页 |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产业发展现状 | 第30-36页 |
·金融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 第30-31页 |
·金融产业行业发展状况 | 第31-34页 |
·金融产业地区分布现状 | 第34-36页 |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集聚的现状分析 | 第36-44页 |
·金融集聚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8页 |
·金融集聚程度的因子分析过程 | 第38-42页 |
·金融集聚程度实证结果 | 第42-44页 |
·实证小结 | 第44-46页 |
·广东是泛珠三角区域金融集聚的核心地区 | 第44页 |
·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金融集聚程度逐年递增 | 第44页 |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集聚程度由东向西递减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集聚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 | 第46-63页 |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集聚的极化效应分析 | 第46-50页 |
·金融极化效应的测量方法 | 第46-47页 |
·金融极化效应分析 | 第47-50页 |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集聚的扩散效应分析 | 第50-60页 |
·金融扩散效应的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泛珠金融核心地区对周边省区的金融扩散效应分析 | 第51-60页 |
·实证小结 | 第60-63页 |
·泛珠三角区域间金融扩散效应传递脱节 | 第60页 |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核心地区的金融扩散效应影响力度不够 | 第60-61页 |
·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腹地与核心的落差抑制了扩散效应的发挥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第63-70页 |
·完善泛珠三角区域金融扩散效应发挥的外部环境 | 第63-64页 |
·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 第63-64页 |
·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 | 第64页 |
·加快泛珠三角区域金融腹地的金融市场建设 | 第64-66页 |
·资本市场 | 第65页 |
·货币市场 | 第65页 |
·金融机构组织 | 第65页 |
·金融人才与信息机制 | 第65-66页 |
·泛珠中西部地区应主动接受金融扩散,实现金融的跨越式发展 | 第66-67页 |
·泛珠中西部地区应主动接受广东金融扩散 | 第66页 |
·泛珠中西部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金融的跨越式发展 | 第66-67页 |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金融扩散效应发挥的三大路径 | 第67-70页 |
·路径之一:广东、香港、新加坡——福建、海南的海峡经济区金融合作走廊 | 第68页 |
·路径之二:构建广东、香港、新加坡——湖南、江西中部金融合作走廊 | 第68-69页 |
·路径之三:构建广东、香港、新加坡——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的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走廊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