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18页 |
| ·AM真菌简述 | 第10页 |
| ·AM真菌对植物的积极作用 | 第10-13页 |
| ·AM真菌对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促进作用 | 第10-11页 |
| ·AM真菌对植物营养代谢的促进作用 | 第11页 |
| ·AM真菌对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 | 第11-12页 |
| ·AM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 | 第12-13页 |
| ·AM真菌对药用植物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药用植物AM真菌的多样性 | 第13-14页 |
| ·AM真菌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作用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国内外对黄花蒿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7-1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 ·接种剂的扩繁 | 第18-19页 |
| ·接种菌剂质量的检验测定 | 第19-20页 |
| ·接种菌剂接种势的测定 | 第19-20页 |
| ·孢子含量的测定 | 第20页 |
| ·试验方案与步骤 | 第20-21页 |
| ·盆栽试验方案 | 第20页 |
| ·黄花蒿接种处理及栽培 | 第20-21页 |
|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 第21-22页 |
| ·黄花蒿各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2-25页 |
| ·不同处理黄花蒿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 ·不同处理黄花蒿N、P、K含量的测定 | 第23-25页 |
| ·黄花蒿青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 ·青蒿素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5页 |
|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25页 |
| ·青蒿素标准溶液及样品溶液测定前的衍生 | 第25页 |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25-26页 |
| ·黄花蒿挥发油含量的测定及成分分析 | 第26-27页 |
| ·挥发油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26页 |
| ·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 第26-27页 |
| ·黄花蒿生长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27页 |
| ·不同处理黄花蒿根系形态的扫描 | 第27页 |
| ·不同处理黄花蒿株高、基茎粗、地上及地下部分干物质量的测量 | 第27页 |
| ·主要使用仪器 | 第27页 |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6页 |
| ·供试基质理化性质 | 第28页 |
| ·供试菌剂接种势单位 | 第28-29页 |
| ·不同接种处理黄花蒿菌根侵染率 | 第29-31页 |
| ·不同接种处理对黄花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不同接种处理对黄花蒿氮、磷、钾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2-38页 |
| ·不同接种处理对黄花蒿氮含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 ·不同接种处理对黄花蒿磷含量的影响 | 第34-36页 |
| ·不同接种处理对黄花蒿钾含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 ·不同接种处理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不同接种处理黄花蒿挥地上部分挥发油含量及其成分分析 | 第39-43页 |
| ·不同接种处理黄花蒿地上部分挥发油含量 | 第39-40页 |
| ·不同接种处理黄花蒿地上部分挥发油成分分析 | 第40-43页 |
| ·不同接种处理黄花蒿生长指标 | 第43-46页 |
| ·株高、基茎径、干重及根冠比 | 第43-44页 |
| ·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 | 第44-46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6-51页 |
| ·结论 | 第46页 |
| ·讨论 | 第46-50页 |
| ·不同接种处理对黄花蒿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不同接种处理对黄花蒿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的影响 | 第47页 |
| ·不同接种处理对黄花篙全氮、全磷、全钾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不同接种处理对黄花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不同接种处理对黄花蒿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试验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 附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