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9-11页 |
一、社会公正的内涵及其基本理论 | 第11-21页 |
(一)社会公正的内涵 | 第11-12页 |
(二)中外史上对社会公正的探索与追求 | 第12-15页 |
(三)当代西方关于社会公正的主要理论 | 第15-17页 |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正观 | 第17-19页 |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公正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必要性 | 第21-23页 |
(一)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第21页 |
(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 第21-22页 |
(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 第22页 |
(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有助于推进社会稳定 | 第22-23页 |
(五)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第23页 |
三、转型期中国社会公正缺失的主要表现 | 第23-28页 |
(一)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不平等 | 第24页 |
(二)公民享有的经济权利不平等 | 第24-25页 |
(三)机会上的不均等 | 第25-26页 |
(四)规则上的不公正 | 第26-27页 |
(五)收入分配上的不均衡 | 第27-28页 |
四、当下中国社会公正缺失的的主要原因 | 第28-32页 |
(一)对社会公正问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 第28-29页 |
(二)改革初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上出现偏差 | 第29页 |
(三)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第29-30页 |
(四)司法制度不完善 | 第30-31页 |
(五)社会流动不畅、阶层固化明显 | 第31-32页 |
(六)民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 第32页 |
五、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选择 | 第32-40页 |
(一)坚守“公平、正义、共享”的核心价值理念 | 第32-33页 |
(二)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普遍的国民待遇 | 第33-34页 |
(三)完善制度建设为促进社会公正提供有效的保障 | 第34-36页 |
(四)加强法治建设以更好地维护社会公正 | 第36-38页 |
(五)建立高效的社会整合机制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