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LDHs 的组成、结构及性质 | 第12-15页 |
| ·LDHs 的组成及结构 | 第12-13页 |
| ·LDHs 的理化性质 | 第13-15页 |
| ·LDHs 的制备方法 | 第15-18页 |
| ·共沉淀法 | 第15-16页 |
| ·尿素水解法 | 第16-17页 |
| ·水热合成法 | 第17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17-18页 |
| ·煅烧还原法 | 第18页 |
| ·LDHs 的应用 | 第18-22页 |
| ·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19-20页 |
| ·离子交换和吸附方面的应用 | 第20页 |
| ·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20-21页 |
| ·DNA 载体方面的应用 | 第21页 |
| ·光学方面的应用 | 第21页 |
| ·磁学方面的应用 | 第21-22页 |
| ·新功能材料及其添加剂方面的应用 | 第22页 |
|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5-34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 ·样品表征方法 | 第26-30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6-27页 |
| ·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分析(FTIR) | 第27页 |
| ·热重分析(TG-DSC) | 第27-28页 |
|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28页 |
|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第28页 |
|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BET) | 第28-29页 |
|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分析(UV-vis/DRS) | 第29页 |
| ·荧光光谱分析(PL) | 第29-30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0页 |
| ·Zeta 电位分析 | 第30页 |
| ·光催化性能实验 | 第30-32页 |
| ·目标污染物的选择 | 第30-31页 |
| ·目标污染物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31页 |
| ·光催化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吸附等温模型 | 第32页 |
| ·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型 | 第32页 |
| ·Freundlich 等温吸附模型 | 第32页 |
| ·Langmuir-Hinshelwood 动力学模型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NiZnAl 型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4-59页 |
| ·NiZnAl 型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备 | 第34-35页 |
| ·NiZnAl 型层状双氢氧化物的表征 | 第35-46页 |
| ·NiZnAl-LDHs 的表征 | 第35-39页 |
| ·NiZnAl-LDO 的表征 | 第39-46页 |
| ·NiZnAl 型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6-56页 |
| ·吸附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 ·光催化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 ·橙黄 G 降解过程中的 UV-vis 吸收光谱的变化 | 第52-53页 |
| ·吸附催化后的 FTIR 分析 | 第53页 |
| ·催化动力学特征 | 第53-54页 |
| ·催化机理分析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 第四章 ZnAlTi 型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9-77页 |
| ·ZnAlTi 型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备 | 第59-60页 |
| ·ZnAlTi 型层状双氢氧化物的表征 | 第60-69页 |
| ·ZnAlTi-LDHs 的表征 | 第60-64页 |
| ·ZnAlTi-LDO 的表征 | 第64-69页 |
| ·ZnAlTi 型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69-76页 |
| ·不同摩尔比催化剂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69-70页 |
| ·催化剂投加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70-71页 |
| ·初始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71-72页 |
| ·煅烧温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72-73页 |
| ·溶液 pH 值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73-74页 |
| ·催化剂重复利用次数的影响 | 第74-75页 |
| ·亚甲基蓝降解过程中的 UV-vis 吸收光谱的变化 | 第75页 |
| ·催化动力学特征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7-81页 |
| 1 结论 | 第77-79页 |
| 2 论文创新点 | 第79页 |
| 3 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