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夕卜研究动态与水平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4页 |
| 2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文革题材电影创作 | 第14-28页 |
|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期创作(1978——1982) | 第14-23页 |
|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变迁 | 第14-15页 |
| ·谢晋与他的“后文革”电影 | 第15-18页 |
| a 道德标杆下的自我救赎 | 第15-17页 |
| b 性别叙事的重构 | 第17-18页 |
| ·第四代导演创作群的文革题材电影创作 | 第18-23页 |
| a 第一阶段创作:直面文革 | 第19页 |
| b 第二阶段创作:“大时代”中无力反抗的青春 | 第19-23页 |
| 1) 巴赞纪实美学的误读 | 第21-22页 |
| 2) 人道主义的社会理想 | 第22-23页 |
| ·八十年代中后期创作(1983——1990) | 第23-27页 |
| ·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变迁 | 第23-24页 |
| ·第五代导演的全面登场 | 第24-27页 |
| a 文革题材影片中的美学追求 | 第25-26页 |
| b 文革题材影片中的民族寓言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3 九十年代文革题材电影创作 | 第28-36页 |
| ·九十年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变迁 | 第28-29页 |
| ·第五代导演的九十年代文革题材电影创作 | 第29-31页 |
| ·无法逃避的文革情结 | 第29-30页 |
| ·挥之不去的弑父情结 | 第30页 |
| ·文革”影像的符号化 | 第30-31页 |
| ·“泛华人”的文革题材电影创作 | 第31-33页 |
| ·小结 | 第33-36页 |
| 4 新世纪文革题材电影创作 | 第36-44页 |
| ·第六代导演的文革题材电影创作 | 第36-37页 |
| ·独树一帜的姜文与他的文革题材电影 | 第37-43页 |
| ·《阳光灿烂的日子》 | 第37-40页 |
| a 阳光灿烂的文革 | 第38页 |
| b 对权威的戏仿 | 第38-39页 |
| c 记忆的主观性与欺骗性 | 第39-40页 |
| ·《太阳照常升起》一一历史的游戏化与寓言化之间 | 第40-42页 |
| a 历史的游戏化 | 第40-41页 |
| 1) 如梦如幻的文革 | 第40-41页 |
| 2) 被颠覆的女性形象 | 第41页 |
| b 历史的寓言化 | 第41-42页 |
| 1) 文革时代的“陌生” | 第41-42页 |
| 2) 被阉割的“父亲” | 第42页 |
| ·姜文与后现代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5 结语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