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20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明代旅游文学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 ·旅游文学 | 第20-21页 |
| ·旅游景观 | 第21-22页 |
| ·旅游文化 | 第22-23页 |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 ·人地关系论 | 第23-24页 |
| ·文化景观论 | 第24-25页 |
| ·文学地理论 | 第25-27页 |
| 3. 明代旅游文学概况 | 第27-33页 |
| ·明代旅游文学作品的发展 | 第27-29页 |
| ·初期:洪武至天顺(1368—1464) | 第27页 |
| ·成熟:成化至隆庆(1465—1572) | 第27-28页 |
| ·高峰:万历到明亡(1573—1644) | 第28-29页 |
| ·明代旅游文学作品主要类型 | 第29-33页 |
| ·纪游诗词 | 第29-30页 |
| ·游记散文 | 第30-31页 |
| ·旅游楹联 | 第31-33页 |
| 4. 明代旅游文学中旅游景观的主要类型 | 第33-39页 |
| ·资料与数据统计 | 第33-34页 |
| ·旅游景观分类 | 第34-35页 |
| ·旅游景观主要类型 | 第35-39页 |
| ·自然景观 | 第38页 |
| ·人文景观 | 第38-39页 |
| 5. 明代旅游文学中旅游景观的地理分布 | 第39-45页 |
| ·两京十三省的旅游景观分布 | 第39-41页 |
| ·不同类型旅游景观的区域分布 | 第41-42页 |
| ·明代主要旅游景观富集区和景观带 | 第42-45页 |
| 6. 明代旅游文学中旅游景观的特征 | 第45-50页 |
| ·明代旅游文学中旅游景观的类型特征 | 第45-47页 |
| ·旅游景观类型多样,以自然景观为主 | 第45-46页 |
| ·人文景观类型与明代社会经济基础相关 | 第46-47页 |
| ·明代旅游文学中旅游景观的分布特征 | 第47-50页 |
| ·旅游景观多集中于区域中心地 | 第47-48页 |
| ·旅游景观多沿着水陆交通干线分布 | 第48-49页 |
| ·诗词描写的旅游景观类型及数量多于游记散文类 | 第49-50页 |
| 7. 明代旅游文学中旅游景观研究的当代启示 | 第50-57页 |
| ·明代旅游景观的特征与当代的旅游发展 | 第51-52页 |
| ·明代旅游景观的地理分布与当代旅游线路的组织 | 第52-54页 |
| ·明代旅游景观的文学描述与当代景观的传播 | 第54-55页 |
| ·明代旅游文学中的景观描述与当代景观设计 | 第55页 |
| ·明代旅游文学的人文情怀与当代旅游景观保护 | 第55-57页 |
| 8. 主要结论与后续研究工作 | 第57-60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 ·明代旅游景观类型丰富,自然山水景观多于人文景观 | 第57页 |
| ·旅游景观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流域 | 第57-58页 |
| ·旅游景观的记载中体现明人“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旅游思想 | 第58页 |
| ·后续研究工作 | 第58-60页 |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60-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