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2-22页 |
| ·恶性间皮瘤概述 | 第12-14页 |
| ·流行病学特点 | 第12-13页 |
| ·发病机理 | 第13-14页 |
| ·恶性间皮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影像学诊断方法 | 第14-15页 |
| ·细胞和组织学检测法 | 第15-16页 |
| ·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 | 第16-17页 |
| ·肿瘤标志物的免疫学筛选方法 | 第17-20页 |
| ·SEREX肿瘤抗原筛选法 | 第18-19页 |
| ·SERPA蛋白质组学分析法 | 第19页 |
| ·蛋白质芯片筛选技术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 第2章 恶性间皮瘤T7噬菌体cDNA文库构建和生物淘洗 | 第22-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 ·材料 | 第22-23页 |
| ·方法 | 第23-32页 |
| ·结果 | 第32-34页 |
| ·总RNA的提取及mRNA纯化 | 第32页 |
| ·T7噬菌体展示文库质量鉴定 | 第32-33页 |
| ·生物淘洗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T7噬菌体cDNA文库构建影响因素 | 第34页 |
| ·文库生物淘洗 | 第34-36页 |
| 第3章 恶性间皮瘤新型自身免疫抗体的芯片筛选与诊断评估 | 第36-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 ·材料 | 第36-37页 |
| ·方法 | 第37-39页 |
| ·结果 | 第39-44页 |
| ·芯片构建 | 第39-40页 |
| ·双荧光检测 | 第40-41页 |
| ·芯片检测数据的Lowess平滑 | 第41页 |
| ·芯片检测数据的T7标准化 | 第41-42页 |
| ·诊断分类器的筛选 | 第42页 |
| ·诊断分类器的Cluster分析 | 第42-43页 |
| ·诊断分类器的联合诊断评估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蛋白芯片构建的影响因素 | 第44页 |
| ·芯片数据标准化的意义 | 第44-45页 |
| ·诊断分类器的筛选 | 第45-46页 |
| 第4章 恶性间皮瘤新型自身免疫抗体的验证评估与鉴定 | 第46-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 ·材料 | 第46-47页 |
| ·方法 | 第47-49页 |
| ·结果 | 第49-52页 |
| ·诊断分类器的Cluster验证分析 | 第49页 |
| ·验证集诊断分类器的联合诊断评估 | 第49-50页 |
| ·诊断分类器PCR电泳结果 | 第50页 |
| ·诊断分类器的DNA纯化 | 第50-51页 |
| ·诊断分类器中候选分子的测序比对 | 第51-52页 |
| ·讨论 | 第52-54页 |
| ·诊断评估综合分析 | 第52-53页 |
| ·诊断分类器的测序比对分析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1页 |